1. 相對估值方法
相對估值法簡單易懂,也是最為投資者廣泛使用的估值方法。在相對估值方法中,常用的指標有市盈率(P/E)、市凈率(PB)、EV/EBITDA倍數等,它們的計算公式分別如下:
市盈率=每股價格/每股收益
市凈率=每股價格/每股凈資產
EV/EBITDA=企業價值/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
(其中:企業價值為公司股票總市值與有息債務價值之和減去現金及短期投資)
運用相對估值方法所得出的倍數,用于比較不同行業之間、行業內部公司之間的相對估值水平;不同行業公司的指標值并不能做直接比較,不具有可比性且其差異可能會很大。相對估值法反映的是。通過行業內不同公司的比較,可以找出在市場上相對低估的公司。但這也并不絕對,如市場賦予公司較高的市盈率說明市場對公司的增長前景較為看好,愿意給予行業內的優勢公司一定的溢價。因此采用相對估值指標對公司價值進行分析時,需要結合宏觀經濟、行業發展與公司基本面的情況,具體公司具體分析。另外,在實踐中運用相對估值模型時,尤其需注意可比公司的選擇是否恰當,可比公司本身是否定價合理等問題。與絕對估值法相比,相對估值法的優點在于比較簡單,易于被普通投資者掌握,同時也揭示了市場對于公司價值的評價。但是,在宏觀經濟出現較大波動時,周期性行業的市盈率、市凈率等相對估值模型的變動幅度也可能比較大,有可能對公司的價值評估產生誤導。在這種情況下,相對與絕對估值模型的結合運用,可有效減小估值結論的偏差 [3] 。
2.絕對估值方法
股利折現模型和自由現金流折現模型采用了收入的資本化定價方法,通過預測公司未來的股利或者未來的自由現金流,然后將其折現得到公司股票的內在價值。 股利折現模型最一般的形式如下:
其中,V代表股票的內在價值,D1代表第一年末可獲得的股利,D2代表第二年末可獲得的股利,以此類推……,k代表資本回報率/貼現率。
如果將Dt定義為代表自由現金流,股利折現模型就變成了自由現金流折現模型。自由現金流是指公司稅后經營現金流扣除當年追加的投資金額后所剩余的資金。
與相對估值法相比,絕對估值法的優點在于能夠較為精確的揭示公司股票的內在價值,但是如何正確的選擇參數則比較困難。未來股利、現金流的預測偏差、貼現率的選擇偏差,都有可能影響到估值的精確性 [4] 。
二. 非上市公司企業估值方法
1.市場法之可比公司法
首先要挑選與非上市公司同行業可比或可參照的上市公司,以同類公司的股價與財務數據為依據,計算出主要財務比率,然后用這些比率作為市場價格乘數來推斷目標公司的價值,比如P/E(市盈率,價格/利潤)、P/S法(價格/銷售額)。
在國內的風險投資(VC)市場,P/E法是比較常見的估值方法。通常我們所說的上市公司市盈率有兩種:
歷史市盈率(Trailing P/E)-即當前市值/公司上一個財務年度的利潤(或前12個月的利潤)。
預測市盈率(Forward P/E)-即當前市值/公司當前財務年度的利潤(或未來12個月的利潤)。
投資人是投資一個公司的未來,他們用P/E法估值就是:
公司價值=預測市盈率×公司未來12個月利潤
公司未來12個月的利潤可以通過公司的財務預測進行估算,那么估值的最大問題在于如何確定預測市盈率了。一般說來,預測市盈率是歷史市盈率的一個折扣,比如說NASDAQ某個行業的平均歷史市盈率是40,那預測市盈率大概是30左右,對于同行業、同等規模的非上市公司,參考的預測市盈率需要再打個折扣,15-20左右,對于同行業且規模較小的初創企業,參考的預測市盈率需要在再打個折扣,就成了7-10了。這也就目前國內主流的外資VC投資是對企業估值的大致P/E倍數。比如,如果某公司預測中小企業融資后下一年度的利潤是100萬美元,公司的估值大致就是700-1000萬美元,如果投資人投資200萬美元,公司出讓的股份大約是20%-35%。
對于有收入但是沒有利潤的公司,P/E就沒有意義,比如很多初創公司很多年也不能實現正的預測利潤,那么可以用P/S法來進行估值,大致方法跟P/E法一樣。
2.市場法之可比交易法
挑選與初創公司同行業、在估值前一段合適時期被投資、并購的公司,基于中小企業融資或并購交易的定價依據作為參考,從中獲取有用的財務或非財務數據,求出一些相應的中小企業融資價格乘數,據此評估目標公司。
比如A公司剛剛獲得中小企業融資,B公司在業務領域跟A公司相同,經營規模上(比如收入)比A公司大一倍,那么投資人對B公司的估值應該是A公司估值的一倍左右。在比如分眾傳媒在分別并購框架傳媒和聚眾傳媒的時候,一方面以分眾的市場參數作為依據,另一方面,框架的估值也可作為聚眾估值的依據。
可比交易法不對市場價值進行分析,而只是統計同類公司中小企業融資并購價格的平均溢價水平,再用這個溢價水平計算出目標公司的價值。
3.收益法之現金流折現
這是一種較為成熟的估值方法,通過預測公司未來自由現金流、資本成本,對公司未來自由現金流進行貼現,公司價值即為未來現金流的現值。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CFn: 每年的預測自由現金流; r: 貼現率或資本成本)
貼現率是處理預測風險的最有效的方法,因為初創公司的預測現金流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其貼現率比成熟公司的貼現率要高得多。尋求種子資金的初創公司的資本成本也許在50%-100%之間,早期的創業公司的資本成本為40%-60%,晚期的創業公司的資
本成本為30%-50%。對比起來,更加成熟的經營記錄的公司,資本成本為10%-25%之間。
這種方法比較適用于較為成熟、偏后期的私有公司或上市公司,比如凱雷收購徐工集團就是采用這種估值方法。
4.資產法
資產法是假設一個謹慎的投資者不會支付超過與目標公司同樣效用的資產的收購成本。比如中海油競購尤尼科,根據其石油儲量對公司進行估值。
這個方法給出了最現實的數據,通常是以公司發展所支出的資金為基礎。其不足之處在于假定價值等同于使用的資金,投資者沒有考慮與公司運營相關的所有無形價值。另外,資產法沒有考慮到未來預測經濟收益的價值。所以,資產法對公司估值,結果是最低的。
虧損企業估值方法
根據新的上市規則,IPO公司不一定非得是盈利企業,既然虧損公司也能上市了,那么如何對虧損企業估值就成為了一個問題。本欄認為,此時“市夢率”有了用武之地,估值可以參照虛值期權的估值方法,或者是可轉換債券的估值理論。
A股現在的IPO新股,定價都是參考行業平均市盈率和公司的每股收益計算所得,但如果是一家虧損企業,那么他的每股收益就是負值,這樣算出的發行價格也必然是負值,顯然這是有悖常理的。那么就得給虧損企業一個合理的定價評判標準,這時候可以選擇的方案有三個。
第一個采用未來預測法進行估值,即雖然公司現在是不盈利的,但是投資者都預期它未來能賺錢,否則投資者也不會去買它的股票,那么投資者預期它未來能有多少每股收益,就按照這個每股收益乘以公允市盈率水平去定價,當然這一估值方法存在著致命的問題,就是這個未來的預測每股收益大概率不會準確,而且這一估值會在種種原因的作用下被充分高估,投資者據此買入股票,投資風險可能會非常大。這樣的估值方法,可以總結為“市夢率”估值法,難言合理。
第二個方法是參照期權的BX定價模型來給暫時還虧損的企業定價,這套模型非常的高深,需要深厚的數學功底。當然,普通的投資者也可以不關心這個,只要讓機構去估值就好了,反正普通投資者也只有選擇買或者不買的權利,至于最終的定價是高估了還是低估了,恐怕一千個人會有一千個答案,這樣的估值方法或許相對科學。
第三個方法是本欄認為最不科學,但是卻又最公平合理的估值方法。就是讓所有的投資者通過競價給虧損企業定價。即想買入股票的投資者自己對IPO公司報出自己能夠接受的發行價格和數量,然后按照競價的方式從高到低成交,最后滿足全部發行量的最低價格就是發行價。這樣的定價方法不需要任何的數學功底,也沒有過度投機的嫌疑,投資者雖然事后可能會發現發行價確定的過高或者過低,但是投資者都是按照自己的報價去申購股票的,買高了不能賴別人,沒買到也是因為自己報價太低,這樣的競價發行方式,雖然也有可能引發發行價的溢價或者折價,但是卻不會有任何人對此表示不滿,最為公平合理是第三個方案的特點。
就像很多人評價高考,雖然高考存在著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但是目前卻不可能找到一個比高考更加公平的求學之路。競價發行也一樣,雖然也會存在一些問題,但是它卻是最公平的,競價發行的結果,只要公司數據都是真實的,對于投資者而言就是相對公平的。
本文由東方銅牛網股票知識小編編輯,轉載 企業估值方法與虧損企業估值方法 請注明文章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