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真正市場化的主權債券市場需要去中介化
吳磊
東方銅牛網11月3日訊
吳磊 (九州證券董事總經理)
我國財政部時隔13年,在香港市場發行美元主權債券,發行規模20億美元,市場超額認購超過10倍,發行利率5年期收益率為2.196%(票面利率2.125%);10年期收益率為2.687%(票面利率2.625%),發行當時,5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2.07%,10年期美國國債為2.46%,我國無評級美元主權債券只比美國高出12個基點和22個基點。主權債券市場
財政部發行美元主權債券取得如此成就,這是十分成功的,這個成功不在于融資成本較低,而在于全球性金融機構,是可以認購無評級主權債券的。
回顧債券的歷史,最早的債券或者債務是沒有任何評級,買賣雙方各憑眼光,后來在企業債券中引入評級,主要是債券發行規模較大,投資者眾多,為了消除信息不對稱,同時能夠保證一定的獨立性,除了債券承銷商外,需要第三方機構對債權的風險進行評估,提供給投資者作為參考,提升市場效率。
簡單回顧評級歷史,可以初步認為評級公司存在的幾個特點:(1)買賣雙方信息不對稱,需要第三方進行評估風險,作為參考依據;(2)企業債券種類繁多,債券的償付順序較為復雜,比如現代銀行業發行各類債券,有的可能償付順序比較高,有的可能比較低,風險大不一樣,賦予不同的評級,可以讓投資者更加快速識別風險;(3)全球對投資者風險計提的監管體系,或多或少都需要依靠評級,簡單的處理各類風險資產的計提,包括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監管機構對自身金融市場的分類管理,也會用到評級作為參考。
評級公司因為信息不對稱、債券種類繁多、金融監管等需求,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在主權債券市場上,在影響范圍比較廣的債券市場上,特別是簡單的債券償付結構下,評級公司存在的意義需要商討。
首先,評級公司對國家主權評級的調整,往往只是代表機構自身看法,甚至可能只是幾個評級委員會委員之間的看法;但由于歷史原因,評級公司所給主權評級,在國際市場上影響巨大,并且也將影響被評級國家的絕大多數商業企業評級,因此主權評級調整變成少數人對多數人的專橫行為,甚至可以說是幾個評級委員會委員對全世界的專橫行為。這些行為在伯南克“金融加速器理論”的假設下,對于各個主權國家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融資能力、融資成本,形成不對稱的影響:當調升一個國家的評級時,并不會太多影響投資者的決策,但如果調低一個國家的評級時,則會平白制造出恐慌,進而加速自我實現,打擊那些依賴國際金融市場融資的國家。這些例子,在各個國家地區的金融危機中,均有各種體現,包括在阿根廷金融危機、亞洲金融危機、歐債危機中。
主權評級的調整,變成一個被評級公司可操作的,并進而影響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金融穩定的系統性風險因素,因此,需要深刻的檢討主權評級的必要性。
其次,評級公司對只有200多個國家的主權評級,是否具有意義?市場之所以需要評級公司,是因為債券種類繁多,大類風險繁多。但當一個債券市場只有200只債券,機構投資者對每一個債券都爛熟于心,顯然評級公司的意見無甚意義。
再次,評級公司是否能消除主權債券市場信息不對稱呢?筆者個人覺得在信息時代去中介去中心趨勢下,已經不再需要評級公司去消除主權債券市場的信息不對稱了。各國財政部長、央行行長,完全可以面對全球投資者進行路演,直接溝通,回答投資者關心的問題,評級公司不會比機構投資者掌握更多信息,因此評級公司的風險判斷也就僅僅是單個機構的判斷。
最后,筆者認為全球金融監管體系,對于主權債券,應當給予商業債券不同的管理模式。商業債券的不同評級之間升降是十分正常的,但主權債券評級的升降,則逐步變成影響全球金融穩定的因素,必須要考慮一個更加合理的方式,以減緩全球金融波動。
所以筆者認為,主權評級應該逐步更替,至少需要從全球金融穩定的角度去改善目前評級模式。不能任由3大評級公司設立的評級公司進行調整,導致影響某個國家某個地區的金融穩定。應該建立一個全球央行行長、財政部長就主權債券評級與市場的交流機制,央行行長、財政部長是最了解各個國家財政金融狀況的人,市場需要了解他們的意見。
全球金融監管機構也應善待購買無評級主權債券的投資者,不應當將其視為風險較大的投資,應視其為一個正常的債券,鼓勵投資者投資,逐步發展出無評級主權債券的市場,給全球金融體系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