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60只產品僅13只到期 信托公司掘金新三板“被套”
經濟參考報
受新三板流動性不足和市場逐步降溫的影響,此前被信托公司搶的火熱的新三板信托產品,一時成了“燙手山芋”。Wind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市場共計16家信托發行過近60只新三板信托產品,僅13只到期,到期不足三成。包括長安信托、大業信托及中建投信托等在內的多家公司均出現新三板信托產品延期兌付的情況。對此,業內專家表示,隨著大批新三板信托產品的扎堆到期,延期違約現象將更加凸顯。
“2015年公司發行新三板信托的時候,不少內部員工是搶著認購的,現在市場變化成這樣,只能說變化太快。”北京某中型信托公司相關人士感嘆。在他看來,部分信托公司在當初市場火熱時,發行產品設置預期收益率含有固定收益部分。如果占比過大,在市場頹勢的現在,勢必壓力很大。
事實上,一向專業的信托公司在決意掘金新三板之時,也對產品風險控制進行了針對性的設計。比如,新三板集合信托計劃通常會在投資單個項目的比例、某個行業的比例、符合某類財務指標的企業等進行限制。
然而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這些風控措施能夠產生的作用有限。在業內專家看來,目前新三板做市指數跌破1000點的基點,市場交投十分冷清,年底將至,類似信托新三板產品兌付可能還需較長時間。
新三板的流動性問題長期存在,目前,新三板掛牌企業數量已經遠超越滬深兩市上市公司的數量,但二級市場成交數額卻寥寥無幾。業界人士表示,一方面,由于企業自身股權集中度比較高,導致可流通部分不足;另一方面,市場合格投資者的數量較少、結構單一,這也導致市場風險偏好系統、交易需求不足。
不過,好在信托新三板和其他信托產品相比,體量特別小,當時大家也都是趕著熱潮做了一波產品。“兩年間,很多新三板掛牌公司業績變臉都跟過山車似的,投它們的信托產品能按時兌付就奇怪了,但是也不用太擔心,這點規模即便剛性兌付,信托公司也能承擔得起。”上述北京某信托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