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期貨價格的因素)農產品期貨內因套利分類研究
admin
這是商品期貨市場中最常見的套利方法的一種。農產品固定的生長、收獲季節周期,金屬等其他商品的生產、使用周期的存在,使得商品期貨價格在一定時間(如一年)內具有相對固定的價格波動規律(這種波動與市場長期趨向的疊加構成了市場運動的具體形態),從而使不同季節的期貨合約的價格表現有強有弱。季節因素套利包括:
(1)同一商品不同合約間的套利
以大連黃大豆期貨為例,由全球黃大豆季節性生長規律所決定,各合約季節性強弱順序依次為:9、7、5、3、1、11月。市場也普遍有買入9、7、5月合約,同時賣出1、11月合約套利的操作習慣。但是,我國黃大豆價格受進口量影響較大,而近年南美的產量趕上美國,南美黃大豆上市時節在四五月份,集中進口到港的時間在6—8月份,這樣會對國內9月黃大豆期貨合約價格形成壓制作用。
(2)不同商品的同期合約間的套利
美國小麥一般在7月份收割,而玉米在10月份后收割,因此許多年份的7月份,CBOT小麥價格走勢比CBOT玉米價格弱,因此在CBOT市場中,買入玉米賣出小麥的套利操作成為典型的不同商品同期合約的季節因素套利。
國內市場中,黃大豆和豆粕的同期合約套利也比較普遍。套利的依據主要是,黃大豆和豆粕的消費旺季出現的時間存在偏差。
2.持倉費用套利
這是同市場同商品不同合約間的價差套利操作。在匡算好倉儲費用、交割費用、資金時間成本等費用總和的基礎上,進行買入近月合約同時賣出遠月合約的套利操作。該套利交易以對沖平倉或者實物交割的方式,賺取合約間價差超出倉儲費用成本的差額利潤。需注意的是,如果出現近遠月合約交割政策不一致或交割品質不一致,則不能進行此種套利。
3.進口費用套利
所謂進口費用套利是指當某一國際化程度較高的商品在不同國家的期貨市場價差超過其進出口費用時,可以進行跨國際市場的套利操作。進出口費用一般包括關稅、增值稅、報關檢疫檢驗費用、運輸費用、港雜費等。完成交易的方式可以是對沖平倉,也可以是實際進口交割。
在國內期貨市場中,當美國黃大豆進口成本價格遠低于連豆期貨價格時,即可進行買入CBOT黃大豆合約,同時賣出大連黃大豆合約的跨市場套利操作。由于國內黃大豆市場投機性比較強,每年過分偏離美盤的走勢總有兩三次。在進行進口費用套利時,需要注意兩點,一是交割標的物必須一致,二是盡量不要進行反向套利(對于進口商品盡量不進行出口套利,對于出口的商品,盡量不進行進口套利)。
4.實物交割式套保
實物交割式套保的實質是跨期現市場的基差套利交易。在商品產地現貨價格確定的情況下,在匡算好運輸費用、倉儲費用、交割費用、資金時間成本等費用總和的基礎上,進行購入現貨(或者預定現貨)同時賣出相應的期貨合約的套利操作。該方式以實物交割的方式,賺取期現價差超出運輸、倉儲、交割成本的差額利潤。在國內目前的黃大豆、小麥等期貨市場中,這種以費用匡算為依據的實物交割式套利操作很是盛行。但需要注意的是,交割方面是否存在種種限制。
5.壓榨關系套利
以連豆市場中的黃大豆、豆粕跨品種套利為例,由于豆粕、豆油是黃大豆的下游產品,在一定的時期內三者之間的價格關系是相對穩定的。理論上,如果以DCE市場上的黃大豆、豆粕價格及豆油期貨價格>計算出來的壓榨利潤值過高或過低,即可進行黃大豆、豆油、豆粕三者間的套利操作。目前在CBOT市場中這種套利操作被廣泛使用,包括壓榨利潤套利和油比值套利兩種。
6.替代關系套利
在一定時期內,某些商品間由于在使用上可以相互替代,因此通常存在相對固定的比價關系。比如說,玉米與黃大豆在飼料用途上可以替代,當玉米比黃大豆的相對價格過高時,種植者將選擇多種玉米,消費者將多選擇黃大豆,使玉米的供給相對增加需求相對減少,從而提高黃大豆對玉米的比價,反之亦然。推而廣之,當任何有聯系的商品間的比價由于偶然因素超過歷史較高水平時,均可在期貨市場上對其進行套利。在黃大豆、玉米、小麥之間,銅和鋁之間,甚至在金屬和橡膠之間,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都能進行比價關系套利操作。
7.市場時差套做
所謂套做是指利用市場同商品之間的暫時差價,在一個市場上以低價買進,而幾乎同時在另一個市場上高價賣出的交易過程。這種套利操作的依據在于交易對象的同質性。例如,20世紀90年代初,日經指數同時在新加坡市場和大阪市場交易,由于時差的存在,信息在兩市場間存在不公平流動,從而同一時間的兩地市場價格常常出現輕度偏離,不少投資者都曾熱衷于這種無風險的套做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