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大豆跨市套利操作的機會及啟示
admin
一、研究中美黃大豆跨市場套利需要解決的兩個技術(shù)性問題
所謂“跨市場套利”,是指“在某個交易所買入(或賣出)某一交割月份的某種商品合約的同時,在另一個交易所賣出(或買入)同一交割月份的同種商品合約,以期在有利時機分別在兩個交易所對沖獲利”。但在目前中美黃大豆套利的實際操作中,一般采用實物交割的方式,即根據(jù)CBOT黃大豆期貨價格簽訂進口合同,同時在連豆期貨市場賣出稍遠月份的期貨合約,隨后以進口實物參與連豆市場的賣出交割,從而獲利。本文所研究的“套利”就是指這種實際操作中的套利方式。為正確研究這種套利的市場機會,我們需要解決兩個技術(shù)性問題。首先,解決兩個市場價格的可比性。為更符合實際,應(yīng)將CBOT黃大豆期貨價格轉(zhuǎn)換為國內(nèi)進口成本價格(港口入庫價)。筆者結(jié)合美豆進口實際發(fā)生的費用,總結(jié)出CBOT黃大豆期貨價格換算成國內(nèi)進口成本價格(W)的估算公式:W(元/噸)=(A+B)×3.55+C×9.66+117(設(shè)CBOT黃大豆期貨價格=A美分/蒲式耳;海灣升水=B美分/蒲式耳;海運費=C美元/噸)。其中,人民幣兌換美元的匯率為8.3∶1,關(guān)稅為3%,增值稅為13%,其他進口費用平均為117元/噸(包括:保險費、中間商傭金、卸船費、港雜費、商檢衛(wèi)檢費、入庫短駁費等)。如果設(shè)定海運費平均為20美元/噸,海灣升水平均為35美分/蒲式耳,則公式可簡化為:進口成本價格(元/噸)=(A+35)×3.55+310。
其次,制作連豆價格連續(xù)資料。本文研究中美黃大豆的歷史套利機會以CBOT“黃大豆連續(xù)”價格為資料,因此應(yīng)制作相應(yīng)的連豆價格連續(xù)資料(簡稱“連豆連續(xù)”)。因在套利實際操作中,從簽訂進口合同到國內(nèi)入庫需要一定的時間(一般為1至2月),因此“連豆連續(xù)”采用的合約要比美盤“黃大豆連續(xù)”遠一期。例如,在一二月份時,CBOT“黃大豆連續(xù)”采用黃大豆3月合約的數(shù)據(jù),而“連豆連續(xù)”采用的合約則應(yīng)為5月合約;在三四月份時,CBOT“黃大豆連續(xù)”采用黃大豆5月合約的數(shù)據(jù),而“連豆連續(xù)”采用的合約則應(yīng)為7月合約,以此類推。
二、2000、2001年中美黃大豆跨市場套利機會分析
在以上基礎(chǔ)上,筆者計算出自1999年7月至今,以“黃大豆連續(xù)”價格換算出的國內(nèi)進口成本價,以及相對應(yīng)的“連豆連續(xù)”價格。筆者發(fā)現(xiàn):(1)在2000年2月和2001年1月,連豆期貨市場的價格分別超過美國黃大豆進口價格103元/噸和199元/噸,這兩次都是中美黃大豆套利操作的絕佳機會;(2)中美黃大豆平均價差為-28元,即近兩年國內(nèi)期貨平均價格比美豆平均進口價格低28元/噸,這并不是說連豆期貨平均價格比美豆價格低,只是說明連豆期貨平均價格比美豆平均進口成本價格略低;(3)中美黃大豆價差高點分別出現(xiàn)在2000年1—2月(+33、+103)和2000年5—6月(+37、+82)以及2001年1—2月(+199、+62),低點分別出現(xiàn)在1999年9—10月(-191、-181)和2000年8—9月(-122、-84),非常巧合的是,這些時間段與形成連豆市場階段性頂和底的時間極其吻合。
三、從對中美黃大豆價格差異的研究中所得到的啟示
由此,筆者總結(jié)出一條判斷連豆期貨市場階段性頂和底的經(jīng)驗性定理:當以上述方法計算出的中美黃大豆價格差異超過±100元/噸時,行情進入見頂或見底的警戒區(qū)。也就是說,當連豆期貨價格受投機性資金影響,比美豆進口成本價格高100元/噸以上時,連豆市場將滯漲于美盤,大多數(shù)情況下可能形成階段頂(如:2000年2月,2001年1月);當連豆期貨價格受投機性資金影響而比美豆進口價格低100元/噸以上時,連豆市場將滯跌于美盤,大多數(shù)的情況下可能形成階段底(如:1999年9—10月,2000年8月)。因此中美黃大豆價差過大,不僅可為套利者提供低風險的獲利機會,而且能為期貨投資者提供連豆期貨市場階段性行情可能到頭的信號。以上述計算方法,按3月6日美豆5月合約價格467美分計算,美豆進口成本價為2092元,比連豆7月合約收盤價2087元高5元/噸,沒有超過“警戒線”。
當然,由于筆者所采用的資料年限較短,以及筆者為計算方便,人為固定了進口費用及升貼水,因此所得結(jié)論不一定十分精確。有條件的市場人士可根據(jù)筆者思路設(shè)計計算機軟件,以圖表的形式及時跟蹤中美黃大豆價差,從而為投資者特別是現(xiàn)貨商提供套利獲利機會,為期貨投資者預(yù)測市場提供參考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