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非減持對股市的影響
admin
什么是股權分置
股權分置也稱為股權分裂,是指上市公司的一部分股份上市流通,另一部分股份暫時不上市流通。前者主要稱為流通股,主要成分為社會公眾股;后者為非流通股,大多為國有股和法人股。股權分置是中國股市因為特殊歷史原因和特殊的發展演變中,中國A股市場的上市公司內部普遍形成了“兩種不同性質的股票”(非流通股和社會流通股),這兩類股票形成了“不同股不同價不同權”的市場制度與結構。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解決股權分置問題開始被提上日程。1998年下半年以及2001年,曾先后兩次進行過國有股減持的探索性嘗試,但由于效果不理想,很快停了下來。
2004年1月31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積極穩妥解決股權分置問題”。中國證監會在2005年正式推出股權分置改革方案,正式開始了股權分置改革。
到目前為止,絕大部分上市公司已完成股改,還有約10只股票未進行股改,為了區分未股改的股票,在這類股票名稱前加上一個字母“S”,圖6-11所示是未股改股票的列表。

圖6-11 未股改股票列表
什么是大小非
大非,就是指大股東所持有的非流通股,其數量比較大,一般大于總股本的5%就稱為大非。
小非,就是指小股東所持有的非流通股,通常其數量都比較小,一般為總股本的5%以下。
2005年開始進行股改,通過股改后,這些非流通股就可上市流通,轉變為流通股了。根據股改方案,上市公司大股東的非流通股在進行股改時必須將其股 份鎖定一段時間,這段時間為禁止流通時間。過了這段時間之后,這些大小非才真正轉變為流通股。
在達到鎖定時間后,禁止流通的大小非即可流通,稱為解禁(解除禁止)。大小非解禁后,將增加市場的流通股數,非流通股完全變成了流通股。
大股東通常是在公開發布股票之前獲得上市公司的股權,其每股投入的成本通常都很低(遠低于市場上的交易價格),因此,非流通股可以流通后,大股東就會拋出這些低價籌碼來套現,這就叫減持。通常來說,大小非解禁股價應下跌,因為會增加賣盤打壓股價;但大小非解禁之后,其解禁的股份不一定會立刻拋出來而且如果市場上的資金非常充裕,那么,某只股票有大量解禁股票拋出,反而會吸引部分資金的關注。
減持政策
但是,解禁后的大小非也不能馬上就全部賣掉手中的股份,否則,股市可能會變得很難看。對此,相關機構對大小非減持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
證監會2005年9月頒布的《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管理辦法》中規定,股改后公司原非流通股股份的出售,在一年的鎖定期滿后,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總數5%以上的原非流通股股東,出售數量占該公司股份總數的比例在12個月內不得超過5%,在24個月內不得超過10%。
根據《上市公司國有股轉讓暫行管理辦法》的規定,國有企業的股權轉讓有一定的自主空間,可在一定的條件下由企業自主決定,而不再需要國資監管部門的嚴格審批。根據《管理辦法》,涉及國有控股公司,只要轉讓后不喪失國有控股權,對于總股本在10億股以下的公司,企業減持的自主權限是“連續三年內減持股份不超過總股本的5%”;總股本在10億股以上的公司,企業減持的自主權限則為“一次減持不超過5000萬股,且三年內減持股份不超過3%”。此外,國有參股公司的國有股權轉讓略寬于此,由連續三年調整為一年。也就是說,只有超出上述條件的國有股減持才報國資部門審批。
減持帶來的影響
盡管“大小非”經歷了股改送股的成本付出,但由于其購入股份的成本非常低(有的低于1元),即便按照暴跌后的市價套現,依舊能獲得暴利。因此,市場很難準確估量解禁后的套利沖動。
“大小非”解禁對A股市場階段性的資金供求面可能會產生一定程度影響。總體而言,它不會對資金供求面的總體格局產生根本性影響。若市場正處于平衡市格局或偏弱市格局,則其可能對市場階段性走勢產生負面影響。
對個股而言,獲得流通權既可能帶來投資機會,又可能帶來回調風險,股民應區別對待。在市場總體趨勢向好時,若公司基本面較優秀,則限售股很可能帶來投資機會。這是因為在限售股解禁前期,因股民心理壓力,股價往往會出現調整。而一旦解禁之后,優質的基本面容易吸引更多的資金關注,股價可能被推高;若市場總體運行趨勢偏淡,且公司基本面乏善可陳,則限售股解禁很可能帶來顯著的回調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