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從弟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王昌齡),尋西山隱者不遇(丘為)-五言
admin
同從弟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
王昌齡
高臥南齋時,開帷月初吐。
清輝澹水木,演漾在窗戶。
荏苒幾盈虛,澄澄變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其如何?微風吹蘭杜。
悠閑地高臥在南齋書房里,拉開窗簾看到初升的月亮。
月光下水波樹影輕輕搖晃,水光月光輝映在窗外蕩漾。
不知明月經歷了幾多圓缺,古往今來人世的變化無常。
品德高尚的人住在清江邊,今晚定把思鄉曲苦苦吟唱。
相隔千里能否和你共賞月?微風吹來蘭花杜若的芳香。
【評點】高臥南齋時,開帷月初吐。
清輝澹水木,演漾在窗戶。
荏苒幾盈虛,澄澄變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其如何?微風吹蘭杜。
悠閑地高臥在南齋書房里,拉開窗簾看到初升的月亮。
月光下水波樹影輕輕搖晃,水光月光輝映在窗外蕩漾。
不知明月經歷了幾多圓缺,古往今來人世的變化無常。
品德高尚的人住在清江邊,今晚定把思鄉曲苦苦吟唱。
相隔千里能否和你共賞月?微風吹來蘭花杜若的芳香。
本詩寫詩人玩月思友,由月憶人。在詩中,詩人描寫了月亮清輝彌漫山林的清幽景色,抒寫了由月亮的盈虛所引發的世事無常的感慨,并表達了對友人深摯的思念之情。山陰:在今浙江紹興市。崔少府,指崔國輔。
本詩的前面六句,重點描寫了詩人開窗后所看到的月色。“高臥南齋時”一句,說明詩人正在自己的書房——“南齋”中躺著,想睡卻沒有睡,這是什么緣故呢?“開帷月初吐”一句承接上文,說明了詩人無法入睡的原因:窗外,那一輪剛剛升起的皎潔月亮懸掛在半空中,面對如此美景,詩人怎么能夠安然睡去?因此,他撩起窗簾,臥于榻上,欣賞明月。接下來,“清輝澹水木,演漾在窗戶”兩句點出主題,寫詩人賞玩月色:月亮的光輝淡淡地照著樹木河流,水光月光又相互輝映,在窗外蕩漾。“荏苒幾盈虛,澄澄變今古”兩句,是詩人由賞月而產生的思索:月亮經過了幾多圓缺,人世又經歷了幾多變化?月亮能長存于天地之間,但世事卻是變化無常。這深深的感嘆,反映了詩人對人生的珍惜和重視。在這一時刻,詩人不禁對友人產生了思念之情,這種思念便顯得更為真摯。
詩中第七、八句轉寫思念友人。詩人用“美人”居于“清江”之畔作比,稱贊友人品行高尚。最后兩句寫友人的文章品德就像芬芳四溢的蘭花杜若,遠近聞名。結尾這四句語言委婉蘊藉,不僅是稱贊友人的高尚德行,也反映了詩人自己高尚的情懷。這種寫法比普通的賞月懷人更為真摯動人,給讀者留下了足夠的想象空間。
整首詩景情交融,藝術感染力非常強。詩人從眼前的人和景聯想起以前的景與情,可謂匠心獨具。
尋西山隱者不遇
丘為
絕頂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關無僮仆,窺室惟案幾。
若非巾柴車,應是釣秋水。
差池不相見,黽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聲晚窗里。
及茲契幽絕,自足蕩心耳。
雖無賓主意,頗得清凈理。
興盡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高高的山頂上有一間茅屋,從山下走上去足有三十里。
輕叩柴門沒有僮仆回問聲,窺視房里只有桌案和茶幾。
莫非是架著車子出外砍柴,或者是垂釣在秋天的江水。
錯過了時機未能與他相見,空負了殷勤仰慕一片心意。
新雨中草色多么青翠蔥綠,晚風將松濤聲送到窗子里。
這清幽境地很合我的雅興,足可以把身心和耳目洗滌。
我雖然還沒有和主人交談,卻已經領悟了清凈的道理。
玩得興盡就滿意地下山去,何必非要和這位隱者相聚。
【評點】絕頂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關無僮仆,窺室惟案幾。
若非巾柴車,應是釣秋水。
差池不相見,黽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聲晚窗里。
及茲契幽絕,自足蕩心耳。
雖無賓主意,頗得清凈理。
興盡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高高的山頂上有一間茅屋,從山下走上去足有三十里。
輕叩柴門沒有僮仆回問聲,窺視房里只有桌案和茶幾。
莫非是架著車子出外砍柴,或者是垂釣在秋天的江水。
錯過了時機未能與他相見,空負了殷勤仰慕一片心意。
新雨中草色多么青翠蔥綠,晚風將松濤聲送到窗子里。
這清幽境地很合我的雅興,足可以把身心和耳目洗滌。
我雖然還沒有和主人交談,卻已經領悟了清凈的道理。
玩得興盡就滿意地下山去,何必非要和這位隱者相聚。
本詩寫了詩人尋訪山中隱者不遇的情景和感受,通過描寫深山清幽景色,渲染隱逸生活的清高閑逸,抒寫了詩人領悟隱逸理趣的喜悅。詩人乘興而來,雖尋隱者不遇,卻未生失望惆悵之情。相反,他灑脫飄逸,領略到了隱者的生活情趣之后盡興而歸,實為君子之風。
前八句寫詩人尋訪隱者而不遇,展現了隱者獨居高處,遠離世俗喧囂的清新雅致的生活。開篇點出隱者居于山頂的“一茅茨”中,距山腳有“三十里”。這兩句既寫出了詩人不畏路途險阻、誠心拜訪之意,又點出了隱者有意遠離世俗喧囂之心。“絕頂”與“直上”呼應,寫出了山勢的險阻和詩人攀登的勞苦。三、四句寫“不遇”,詩人叩門拜訪而無應答,只能窺見茶幾。繼而寫詩人在門外猜測究竟隱者在何處?是乘車出游還是在池邊垂釣呢?這兩者恰是多數隱者日常生活的寫照,閑情逸致由此可見。這種由詩人臆斷的表達方式比直接描述更加靈活有致。
“差池不相見,黽勉空仰止”,詩人遠尋而不得見,景仰之情不得表達,或多或少會有失望之情。然而詩寫到此處,卻突然宕了開去。詩人雖不見隱者,但卻從周圍的淡雅景致中得到陶冶,體會到了詩般的心境�?芍^興盡而歸,自得其所,倒也愜意。自“草色新雨中”到“頗得清凈理”六句,詩人由訪人不得見的失望到見景領悟的滿足,由單純的景仰之情到領悟隱者的閑情逸致,這又怎能說是空訪呢?結尾兩句引用的是晉代王子猷雪夜訪友的故事。詩人意圖借此表明,訪友之意不在于訪,只要使自己的興致得以宣泄即可。讀詩至此,一位絕不亞于隱者的高雅之士的形象充分展現在讀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