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指期貨與股票現貨市場關系介紹與學習
admin
一、支持期貨市場價格引導現貨市場價格的觀點
Kawaller & Koch(1987)以1984~1985年間S&P500指數1分鐘數據為樣本,采用Granger單向回歸方程分析方法進行的研究結果顯示,S&P500指數期貨價格領先現貨價格20~45分鐘,而現貨價格領先期貨價格的時間最大不超過2分鐘。因此認為,股指期貨領先股票現貨指數是可確定的。Herbst等(1987)對S&P500的研究也指出了指數期貨領先現貨的關系的確存在,但領先程度少于1分鐘。
Stoll & Whaley(1990)以S&P500和主要市場指數(MMI)的期貨與現貨為標的,研究了期貨市場與現貨市場之間的“領先——滯后”關系,結果表明,兩個市場的期貨收益率領先于現貨收益率大約5~10分鐘,而現貨市場對期貨市場收益率的預測能力非常微弱。
Cheung & Ng(1991)對S&P500指數期貨與現貨的實證研究指出,指數期貨領先于現貨15~30分鐘。
Chan等(1992)的研究認為,在出現系統性消息時,股指期貨市場領先于股票現貨市場的現象更加顯著。
Tse(1995)對在SIMEX異地上市交易的日經Nikkei225股指期貨與日經股票現貨指數的日數據研究結果也顯示,股指期貨領先于股票現貨指數而變動。
Fleming等(1996)應用ARIMA模型對1991年S&P500指數期貨、S&P100指數看漲及看跌期權及其現貨指數的月數據進行的實證檢驗發現,S&P500指數期貨和S&P100指數期權至少領先于現貨指數5分鐘。
Suganthi Ramasamy & Bala Shanmugam(2004)以馬來西亞股指期貨市場為研究對象進行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在學習期和穩定期,馬來西亞股指期貨收益率要領先于股指現貨收益率1天;而在高波動期,股指期貨收益率要領先于股指現貨收益率2天。
二、支持現貨市場價格引導期貨市場價格的觀點
Wahab & Leshgari(1993)以協整分析法對S&P500與FTSE100指數期貨與現貨間的日數據研究結果發現,兩個市場均存在現貨指數引導期貨指數的現象。Ghosh(1995)研究了S&P500及紐約期貨交易所(NYSE)CRB指數的期貨與現貨關系,發現CRB指數存在現貨市場引導期貨市場的現象,新信息首先在S&P500股指期貨市場反應而后再流動到現貨市場,故兩指數有不同的領先—滯后關系。
在其他研究方面,廖崇豪(1994)以S&P500指數月數據、賴瑞芬(1997)以摩根臺指5分鐘數據、楊崇斌(1998)以摩根臺指日內5分鐘數據、王俞瓔(1998)以Nikkei225每5分鐘數據進行的實證結果都支持股票現貨指數領先于股指期貨指數的結論。
三、支持期貨市場和現貨市場價格相互引導的觀點
黃玉如(1993)對美國S&P500指數日資料的格蘭杰因果檢驗表明,股指期貨與股票現貨互為格蘭杰因果關系。Abhyankar(1995)以FTSE100指數期貨與現貨的小時數據為對象,采用線性及非線性因果檢驗的方法進行的研究表明,期貨價格與現貨價格波動具有同時性。
Hung & Zhang(1995)以MBI指數現貨與期貨的日數據為研究對象,用協整方法分析了兩者間的動態因果關系,結果發現MBI指數期貨與現貨間存在雙向互動的因果關系。
潘品軒(2003)對TAIFEX臺股指數期貨每5分鐘資料進行的格蘭杰因果檢驗也表明,股指期貨與現貨互為格蘭杰因果關系。
Hyun-Jung Ryoo & Graham Smith(2004)使用1996年5月3日至1998年12月31日的5分鐘交易的數據,使用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了韓國股指期貨與現貨市場的關系,認為兩個市場互為因果,但是股指期貨對現貨市場的領先效果要強很多。
張宗成、王郇(2009)對香港恒生指數的研究表明,香港股市和期市之間存在相互引導關系,并且兩市各自的波動性對消息的反應存在不對稱的溢出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