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盈利測度公司產生的可用來支付股息的持續現金流
admin
如前所述,盈利(也稱凈收入或利潤)指的是收入與成本之間的差額。但盈利的確認不只是“用現金流入減去現金流出”這一簡單的計算過程,因為許多成本與收入項目(如資本支出、折舊費用與遠期合約等)可能會持續許多年。此外,有些費用與收入項目屬于一次性項目或“特殊性”項目,如資本利得或損失,或是重大的資產重組,對那些在公司估值過程中至關重要的持續盈利能力的發展前景而言,這些項目意義不大。由于這些原因,盈利沒有一個絕對“正確”的概念。
公司主要有兩種賬面利潤的方法。財務會計標準委員會(一家成立于1973年的會計準則制定機構,)認可兩種盈利:凈收入與賬面利潤。這些標準也稱為公認會計準則,企業用其計算上市公司年報及政府機構備案的盈利指標。
另外一個與盈利有關的更為廣義的概念是營業利潤,這一指標通常排除了一次性項目,如重組費用(與公司關閉工廠或出售某個部門有關的費用)、投資收益或損失、存貨減記、與合并及分拆有關的費用、折舊或“商譽”的受損等。但營業利潤這一術語不是由財務會計標準委員會定義的,這也讓公司在解釋這一概念的涵蓋范圍上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在很多情況下,對同一項類型的費用,有的公司會將其納入到營業利潤中,而有些公司則會將其排除在外。
營業利潤主要有兩種類型。標準普爾公司采用了一種非常嚴格的計算方式,這一類型的營業利潤與GAAP賬面利潤差異之處僅僅在于前者不包括資產減值(包括存貨的減記)以及同這類減值有關的離職費用。然而,在公司賬面利潤時,他們通常會將更多的項目排除在外,如訴訟費用、與市場利率變化或收益率假設有關的養老金成本、股票期權費用等。我們應當將公司報告的盈利稱為公司營業利潤,盡管我們也使用其他一些稱呼:非GAPP盈利、備考盈利及持續營業收益等。
表10-2對非金融類公司盈利中包含及排除的項目進行了小結。對金融類公司來說,無論是標準普爾公司的營業利潤與公司報告的盈利,還是GAAP標準下的盈利,這些項目實際上都是包括在內的。圖10-2繪制的是從1967年到現在,標準普爾500公司的盈利在GAAP、標準普爾公司及公司報告的三種不同標準下的表現情況。

圖10-2 每股盈利的三種測度方式:GAAP、標準普爾公司的營業利潤以及公司的營業利潤(1975~2012年)
表10-2 不同歷史時期內的股息、盈利與派息數據

我們通常假設“賬面利潤”比營業利潤更好地代表了一家公司的真實盈利水平,但這一假設不一定是正確的。實際上,隨著財務會計標準委員會變得日益保守(在資產價值的必要減記相關方面尤其如此),這使得賬面利潤嚴重偏低。資產價值的減記由財務會計準則公告的142號及144號規則強制執行,財務會計準則公告發布于2001年,它要求不動產、工廠、機器設備及其他無形資產(如通過購買面值以上的股票所購得的商譽)所發生的減值均按市值計價,而此前于1993年公布的115號規則規定,公司持有的可供交易或“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必須以公允的市場價值計價。10這些新標準要求,無論資產是否出售,公司都應“減記”這些資產的價值。在經濟低迷、市場價格下滑時,這些規則變得尤其嚴格。另一方面,即使公司 從此前的市場下跌中恢復過來,公司也不可以逆向減記有形固定資產,除非這些資產已經出售,并被記為“資本利得”收入。
下面介紹一個與盈利分配有關的典型案例:2000年1月,當互聯網泡沫達到巔峰狀態時,時代華納公司以214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美國在線公司,在這一并購案中,作為一家標準普爾500指數公司的成份股公司,在美國在線公司被時代華納公司(也是一家標準普爾500指數公司的成份股公司)收購之后,公司的股東賬面上增加了巨額的資本利得收入,因為收購價格遠超過賬面價值。但標準普爾公司從未將這些資本利得收入計入盈利數據中。2002年,在互聯網泡沫破滅后,時代華納公司被迫將其在美國在線公司上的投資減記了990億美元,這在當時是美國公司遭遇的史上最大損失。美國在線公司與時代華納公司合并后的利潤與市場價值在科技股泡沫破滅前后并無明顯差異,但由于美國在線公司股票的資本利得收入不算作盈利,標準普爾500指數的總利潤隨著美國在線公司股價的崩盤而暴跌。在此期間,許多其他公司也對并購的資產進行了大幅減值,而被收購公司在收購時實現的利潤從未被計入盈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