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选91热在线观看-国产精选经典三级小泽玛利亚-国产精选莉莉私人影院-国产精选一区-亚洲成a人在线播放www-亚洲成年

客服 |
手機網
格雷厄姆網網站歡迎您!
廣告
主頁 > 詩詞 > 名家 > 正文

七言絕句大全500首(包含評點解析)

2024-06-28 17:15 來源:未知 作者: admin
分享到
關注格雷厄姆網在線:
  • 掃描二維碼

    關注√

    格雷厄姆網微信

在線咨詢:
  • 掃描或點擊關注格雷厄姆網在線客服

桃花溪

張旭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一座高橋隔著云煙隱現,在石巖的西畔詢問漁船。
桃花整天隨著溪水流淌,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邊。
【評點】
這是一首描寫景物的詩,是借陶淵明《桃花源記》的意境而作的。
桃花溪在湖南省桃源縣桃源山下,沿岸都是桃林。春分時節,落英繽紛,溪水流霞,美不勝收。相傳這里就是晉代詩人陶淵明所記“世外桃源”的遺址。這首詩巧用這一典故,寫桃花溪一帶的秀麗景色,再由寫桃花溪引出對“桃源”的暢想,抒發了詩人對桃花源和隱逸生活的向往。本詩構思曲折,意境猶如畫卷,景與情相互交融,意味深遠。蘅塘退士對本詩的批注為:“四句抵得一篇《桃花源記》。”此話并不為過。
本詩從遠處入筆,描寫山谷幽深,云霧繚繞,恍若仙境。首句寫遠景;橫跨山溪上的長橋在云煙中忽隱忽現,似有似無,恍若在虛空里飛騰。這境界多么幽深、神秘,令詩人心蕩神馳,如入仙境。在這里,橋的靜和煙的動相得益彰:野煙將橋的靜化為動,使橋看上去縹緲虛無;橋將野煙的動轉為靜,讓煙宛如垂掛的輕紗帷幔。隔著這“帷幔”看橋,別有一番朦朧之美。詩人刻意渲染的這種含蓄迷茫的神秘氣氛,與《桃花源記》中的境界聯系開來。
隨后,詩人的寫作視角移到近處,描寫桃花溪水,漁船輕搖,詢問漁人,尋覓桃源。第二、三句寫近景。近處,如島如嶼的巖石突出水面,溪水上飄零著朵朵桃花。碧波之上,小舟輕泛,空靈現于朦朧之中。詩人站在古老的石磯之旁,看著溪上漂流不盡的桃花瓣及漁船遐想,自然地想到那“林盡水源”,恍恍惚惚之間,仿佛將眼前的漁人當成當年曾走進桃花源里的武陵漁人。因此,那“問”字就順口說出。這一“問”字,使詩人自己也進入了畫面中,令讀者在這一山水畫里,不僅見到了山水的秀美風光,還見到了人物的情態。“問漁船”三個字,生動地展現出詩人一心向往的情態。詩人問得很有趣:“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他仿佛真的以為這隨水漂流的桃花瓣是從桃花源中流過來的,因此由桃花聯想到進入桃源的洞。這洞到底在桃花溪的哪個地方呢?這句詢問漁人的話,深刻表現出詩人向往桃源的迫切心情。但桃花源本來就是虛構的,詩人自然明白漁人無法作答,他的故意發問流露出詩人感覺理想境界縹緲難求的惆悵之情。詩至此戛然而止,但尾句的問題卻又引人無限遐思。詩人的筆墨精巧輕快,從遠及近,從實到虛,接連變化角度來展示景物。同時,詩人又不進行繁復、細膩的描繪,只是輕描淡寫,勾勒輪廓,融情于景,讓詩成為一幅寫意畫作,悠遠蘊藉,耐人玩味。

回鄉偶書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少小離開家鄉老了才返回,鄉音未改兩鬢毛發已花白。
孩子們看見個個都不相識,笑著問客人從什么地方來。
【評點】
唐天寶三年(744年),賀知章辭掉朝廷官位,返歸故鄉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當時,他已經八十六歲,離開故鄉已經有五十余年了。詩人少年離家考取功名時充滿遠大抱負,雄姿英發,但再次返鄉時卻已鬢發斑白,人生暮年。看到故鄉物是人非,詩人心頭不禁涌出萬般慨嘆,因此寫下本詩,表達了年華易逝、塵世滄桑的慨嘆。本詩是難得的感懷佳作。《回鄉偶書》中的“偶”字,不僅是說作本詩的偶然,還吐露出本詩的詩情源于生活、發于內心。
在前兩句的描寫中,詩人身處故鄉熟悉而又陌生的環境中,一路走來,心情復雜,難以平靜:當初離開故鄉時,青春年少,風姿勃發;今朝返鄉,鬢毛已斑白稀疏,不由得感慨萬千。第一句,詩人以“少小離家”和“老大回”的對比,總括出自己幾十年客居他鄉的情況,暗露自己因“老大”而傷感的情緒。第二句,詩人用“鬢毛衰(cuī,稀疏,疏落)”承接上句,具體描寫自己的衰老之態,并用未變的“鄉音”襯托已變的“鬢毛”,暗含“我未忘故鄉,故鄉是否還記得我”的疑問,為下面兩句寫兒童因不認識而發問打下了伏筆。
詩的后面兩句,詩人由描寫充滿慨嘆的自我畫像,轉為描寫富有戲劇性的兒童含笑發問的場面。“笑問客從何處來”一句,在兒童看來,僅是簡單的一問,語盡則意盡;在詩人心中,卻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引出了他不盡的慨嘆。詩人年老體衰及反主為賓的哀傷,全都蘊含在這看似平常的一句問話中了。整首詩就在這“有問無答”處悄悄結束。而詩句之外的含義卻像空谷余音,哀傷婉轉,久久縈繞不去。
就整首詩來看,前兩句還算平淡,后兩句,詩人卻急轉筆鋒,另辟新境,寫得十分巧妙:雖然抒寫哀傷之情,卻借助歡樂的場景來展現;雖然為了寫自己,卻通過寫兒童來體現。而且,詩中所寫的兒童發問的場景又非常富有生活趣味。就算讀者不被詩人多年客居他鄉、如今年老體衰的感傷所感染,也必定會被這一別有情趣的生活場景所感動。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獨自漂泊在外作異鄉之客,每逢佳節到來加倍地思親。
遙想兄弟們今天都在登高,遍插茱萸時少我一個親人。
【評點】
這首詩是王維十七歲旅居長安時所作。九月九日重陽節本是親人團聚的佳節,但詩人為考取功名,旅居長安,孤身獨處,難免在這一日生起思親之情,于是寫下這首詩。山東,指華山以東。王維的家鄉蒲州在華山之東,所以這首詩題為“憶山東兄弟”。王維有兄弟五人,他是長兄,另有兩個妹妹。
在本應合家團圓的“佳節”,詩人卻獨處異鄉,非常思念家人,其悲涼寂寥的生活可見一斑。本詩第一句點題,一個“獨”字點出了詩人的寂寞。“異鄉”和“異客”兩個詞真實地道出了詩人獨自在外的生活狀態和心理感受,富有強烈感染力。這一個“獨”字和兩個“異”字,筆力下得很重。詩人對故鄉親人的想念,對自己孤身獨處的感受,皆集中在了“獨”字之中。“異鄉為異客”只是說客居他鄉,然而兩個“異”字所形成的藝術效果,卻較之一般地述說客居他鄉要更加強烈。在封建時代,自然經濟是主要經濟形式,不同地域間的風俗、語言、生活方式等等差異非常大。一個人一旦遠離生活數年的故鄉到異地他鄉去,就會覺得對一切都不熟悉不習慣,覺得自己是漂流在異地的一葉浮萍。“異鄉”和“異客”,恰好樸素而真實地說出了此種感受。客居他鄉者的思念故鄉、懷念親人之情,在平時當然也存在著,只是不一定會流露出來,然而只要碰到某種觸媒——最經常碰到的是“佳節”——便非常容易顯露出來,甚至一發不可收拾。詩人“孤獨無依”和“遇逢佳節”的處境,為下面做了充足的鋪墊,使那句流傳千古的名句“每逢佳節倍思親”水到渠成。這兩句詩非常凝練,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了在外游子的心聲。
重陽節有佩帶茱萸、登高遠眺的風俗。第三、第四句如果詩人僅僅是寫遙憶兄弟過重陽節登高插茱萸,而自己不能參加的情形,盡管也寫出了佳節思念親人的感情,卻會顯得平淡直白,缺乏新鮮感。而在本詩中,詩人寫道:“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兩句是說,今日,身在遙遠故鄉的兄弟們帶著茱萸登高之時,卻發現少了一個兄弟。在這里,詩人覺得遺憾的似乎并非是自己不能回家過節,反而是兄弟們不能團聚在一起;詩人自己獨自客居他鄉的處境似乎并不值得傾訴,反而是兄弟們的遺憾之感更需要安慰。這種轉換角度的曲筆寫法看似有悖常理,卻收到了比平鋪直敘更生動的效果。

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漫江的寒雨在夜晚潛入吳地,清早送客我凝望著楚山孤影。
洛陽的親友們若問我的近況,你就說像那玉壺中一片冰心。
【評點】
本詩大約是在開元二十九年(741年)以后,王昌齡在江寧(今南京市)任縣丞時所寫,是詩人為朋友辛漸所寫的送別詩。它描繪了詩人和朋友在清晨江邊離別的情景。芙蓉樓,在唐代潤州城上西北,故址在今江蘇鎮江市。辛漸,王昌齡任江寧縣丞時的詩友。
第一句從昨夜之雨寫起,為送別營造了清冷的氛圍。蒙蒙的細雨籠罩著江寧,交織成一片沒有邊際的網。夜晚的雨增添了清寒的秋意,也渲染出離別的感傷氣氛。那寒意不止彌漫于滿江輕煙細雨中,更侵入兩個即將分別之人的心中。“連”描寫出雨勢的連綿平緩,“夜入”描寫出雨趁著黑夜悄然而來,則詩人因為離愁滿懷而整夜無眠的情形也自然可以想見。中晚唐時期的詩常常描寫落在窗下梧桐、檐前鐵馬、池里殘荷上的雨聲,而詩人卻并未從聽覺、視覺與想象等角度實寫秋雨的細節,而僅用一句“連江夜入吳”寫雨勢,用淺淡的筆墨渲染出滿紙細雨,也用浩然的氣魄襯托出“平明送客楚山孤”的遼闊意境。
第二句里的“平明”點出送友人的時間;“楚山孤”三個字,不僅寫明了友人的去處,而且暗中表達了詩人送友人時的心情。早晨,天色已亮,辛漸就要上船北還。詩人遠望江北的山巒,想到友人一會兒就會消失于楚山之外,頓時產生了孤獨寂寞之感。因為友人回到洛陽,即可與親友相聚,而留在吳地的詩人,卻只能像這孤零零的楚山一樣,佇立在江畔空望著江水逝去。浩渺的江水原本就最容易引起離愁別緒的聯想,唐人從中而得的佳句也早已數不勝數。這里,詩人以此句抒發了離別之情。
第三、四句,詩人寫的是自己,卻仍與送別之意相吻合。上句一個“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線,自然而然牽出了詩人后兩句的臨別叮嚀之辭:“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人從清透無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瑩純潔的冰心,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此外,詩人在這里也是用玉壺、冰心自喻,以表現自己高潔的品格和堅貞的信念。
全詩情景交融,渾然融為一體,蘊涵著無窮的韻味。

閨怨

王昌齡
閨中少婦不曾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閨中的少婦不知道憂愁,春天里濃妝艷抹上翠樓。
忽然看見田頭柳色青青,后悔讓丈夫去立功封侯。
【評點】
這是王昌齡一系列閨怨詩中的代表作。本詩寫了少婦春日登樓見大好春光卻因夫婿為功名奔波在外不能共賞而悔恨愁苦,含蓄生動地表現了少婦心情的微妙變化。閨怨,閨中女子的怨情。
詩以“閨怨”為題,起筆卻寫道“閨中少婦不曾愁”。難道閨中少婦果真沒有發過愁嗎?當然不是。詩人這樣寫更突出強調了由“不曾愁”到“悔”的幽怨、離愁和遺憾。當時正處于大唐盛世,遠征他鄉、建立戰功、封侯封爵是絕大多數有志男兒的畢生追求。這位閨中少婦想必也是希望自己的夫君能有朝一日“建功封侯”,所以“不曾愁”也是合情理的。
緊接下來的第二句勾勒出這位少婦在陽光明媚的日子里“凝妝”登樓遠眺的畫面。春日清晨,閨中少婦精心梳妝打扮后,卻不能隨便出門,只能獨自一人在自家的高樓遠望。這兩句既表現了她的“不知愁”,又為下句的“悔”做了鋪墊。
第三句是全詩的“詩眼”之所在。少婦所見不過尋常之楊柳,何以謂之“忽見”?其實詩句的關鍵在于少婦見到楊柳后忽然觸發的心理變化和聯想。在古代人的心中,楊柳不只代表著“春色”,同時也是友人分別時互相贈送的禮物。很早以前,古人就有折柳相送的習俗。因為那迷蒙的楊花柳絮與人的離情有著某種內在的相似之處,所以少婦看見春風吹拂下的楊柳,必然會聯想起許多事情。她會想起日常生活中夫妻間的恩愛,想起和丈夫分別時的不舍之情,想起自己的大好青春在孤獨寂寞中漸漸逝去,而眼前這美妙的春光卻沒有人和她一起欣賞……也許她還會想到,丈夫駐守的邊關,不知道是黃沙漫天,還是與家鄉一樣楊柳依依呢?
在這一系列的聯想之后,少婦心里那積聚已久的哀怨、離情及缺憾感就突然變得強烈,并一發不可收拾。于是,“悔教夫婿覓封侯”就成了少婦自然流露出的情感。“忽見”二字說明,楊柳色僅是引起少婦情緒變化的一個媒介,只是外部原因。如果沒有少婦平日感情的積聚,她的希望和無可奈何,她的幽怨和哀愁,楊柳是不可能這樣強烈地觸發其“悔”的情感的。因此說,少婦的情緒變化看起來很突然,實際上卻并不突然,而全是合情合理的。

涼州詞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葡萄美酒剛剛斟滿夜光杯,正想痛飲馬上琵琶把人催。
醉臥在沙場請你不要見笑,自古以來遠征人有誰能回。
【評點】
本詩是描繪邊塞生活的名曲之一。全詩描寫了廣袤邊塞來之不易的一次盛宴,勾畫出戍邊將士盡情暢飲、歡快愉悅的場面,表現了將士們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也抒發了詩人痛恨戰爭的憤慨之情。詩人自身的曠達豪邁在本詩中表現得淋漓盡致。涼州曲:唐樂府名,屬《近代曲辭》。涼州即今甘肅省武威縣。
首句,詩人用飽蘸激情的筆觸,鏗鏘激越的音調,絢麗優美的詞語,將一個五光十色、酒香四溢的盛大酒宴場景活靈活現地描寫出來。耀眼炫目的酒杯,飄香四溢的酒氣,此等景象多么使人驚喜,令人興奮。這一句為全詩的抒情渲染了氣氛,定下了基調。第二句用“欲飲”兩字,將熱鬧的豪飲場景進一步展現出來。“馬上”二字,往往使人聯想到“出發”,事實上,來自西域的樂器琵琶本來就是胡人騎在馬上彈奏的。“琵琶馬上催”一句,意欲勾勒出盛宴中歡快輕松的畫面:正在大家“欲飲”未得之時,樂隊奏起了琵琶,昭示宴會的開始。那短促有力的音律仿若勸酒令,敦促將士們開懷暢飲,使已經熱烈的氣氛瞬間達到了高潮。
三、四句描寫了盛宴上將士們互相斟酌勸飲,盡情盡致,樂而忘憂的場面。耳聽著陣陣歡快、激越的琵琶聲,將士們興致高昂,開懷暢飲,不一會便有陣陣醉意襲來。不勝酒力的人想要撂杯,卻聽到他人高呼:“我們早已將死生之念拋于腦后,即便是醉臥沙場,也請在座各位莫要笑話,醉不醉就隨它去吧!”這三、四兩句正是席間的勸酒之詞,借由“醉臥沙場”表現出來的不僅是豪爽曠達的感情,還有著視死如歸的勇氣。
詩中征人們所飲的酒,為西域特產的葡萄美酒;所用的杯,是西胡人用白玉精制而成,如“光明夜照”般璀璨奪目,因此叫做“夜光杯”;所奏的樂器,是胡人的琵琶;此外“沙場”、“征戰”等等詞語,都體現出濃厚的地方特色和軍營生活的韻味。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老朋友在黃鶴樓和我告別,在百花盛開的春天去揚州。
孤船帆影漸漸在遠天隱沒,只見悠悠長江向天際奔流。
【評點】
唐玄宗開元十八年春,李白正游歷于漢口一帶,恰逢落第而歸的孟浩然要東游吳越,李白為之送行。而兩位風流瀟灑的偉大詩人之間的離別,無疑是一種詩意的離別。李白作為一位浪漫詩人,在寫下本詩時自然充滿濃郁的暢想。本詩為送別詩的經典名篇。詩人把對友人無限眷戀難舍難離的惜別深情,借孤帆漸漸在碧空消失,唯見長江水在天際流的場景,含蓄生動地表現出來,情景交融,余味不盡,給人無限的美感享受。廣陵,今江蘇揚州市。
首句點明送別的地點——黃鶴樓。唐代黃鶴樓處于武昌西黃鶴磯上,踞山臨江,得形勢之要,登樓八面來風,憑欄可極目千里,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樓”的美譽。登臨送客,詩人自然詩興大發,文思泉涌。友人要走了,還是在曾經共游的勝地分手,詩人心中的惋惜、不舍之情自是不用言說。
次句寫明送別的時間——陽春三月和友人的去處——揚州。詩人在“三月”前加上“煙花”二字,將送別的環境描繪得詩意十足,不僅再現了那暮春時節、繁華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開元盛世的時代氣氛。“下揚州”之揚州,更是當時最繁華的都會。在這春光明媚的時節,老朋友要去那繁華的大都市揚州,詩人不禁心生羨慕。
但最妙的還是后兩句以景寫離情,表現了老朋友離去之后詩人的惆悵。詩人佇立江邊,目送孤帆遠去。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盡頭,翹首凝望的詩人才注意到“唯見長江天際流”,足可見他目送時間之長。這兩句實寫的是眼前景象,可是誰又能說這是單純地寫景呢?詩人對老朋友的一片深情,還有無限的向往之情,不正像這浩浩東去的一江春水嗎?
寓離情于寫景中,以景物寫出離愁,是本詩的最大特色。詩人將當時的所見所聞、所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將對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全詩文字綺麗,意境優美,為千古麗句。

早發白帝城

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清晨辭別彩云里的白帝城,一天時間就到達千里江陵。
兩岸的猿猴不住聲地啼叫,輕快客船飛過了青山萬重。
【評點】
肅宗乾元二年(759年)三月,李白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貶地,行至夔州白帝城,遇赦得還。李白忽聞赦書,驚喜交加,旋即放舟下江陵,故詩題又作“下江陵”。本詩是一篇富于意境的經典名篇,詩人把疾迅的舟行和兩岸景色風物融為一體,通過飛舟疾下的畫面生動表現了他獲赦的喜悅歡快心情。
首句寫早上開船時的情景:詩人清晨辭別江邊山頂上的白帝城,此刻白帝城云霧繚繞,云霧在初升的太陽的照耀下顯得色彩繽紛,非常漂亮。詩人從山下仰望,白帝城就像藏在彩云中間一樣。“彩云間”三字,極寫白帝城的高峻,為全篇寫船下水行快做好鋪墊。這一句同時交代了辭別的時間是彩云縈繞的早晨。詩人在這曙光初燦的清晨,告別白帝城,興奮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句緊承上句,寫江陵之遠,舟行之迅速。“千里”形容路程之遠,“一日”說明行舟之快。“千里”和“一日”,詩人用空間之遠與時間之短做懸殊對比,更加突寫了船快。更妙的還是“還”字,將詩人急于“回家”的急切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也隱隱透露出詩人遇赦還鄉的喜悅。
三、四句轉到對途中兩岸景物的描繪上,實際上是對上句的具體描述。古時長江三峽,常有高猿長嘯,然而何以“啼不住”呢?只因舟行如飛,兩岸風光目不暇接,詩人聽著不絕于耳的猿啼聲,不知不覺,“輕舟已過萬重山”。“輕”字再次強調舟行之快,從中可以看出詩人心情舒暢、歸心似箭。“猿啼不住”與“輕舟已過”相互映襯,描繪出一幅雄偉壯麗的錦繡山河圖,表達了詩人不畏艱難險阻、毅然前進的胸襟和氣概。
全詩洋溢著詩人經過艱難困苦之后突然迸發的一種激情,雄峻而歡悅,使人神遠。

逢入京使

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東望家鄉路程又遠又長,熱淚濕雙袖還不斷流淌。
在馬上和你相見無紙筆,請告家人說我平安無恙。
【評點】
這是一首邊塞詩。本詩約寫于天寶八年(749年),詩人此時三十四歲,前半生功名不如意,無奈之下,出塞任職。詩人第一次遠赴西域,辭別了居住在長安的妻子,踏上了漫漫征途。可以想見,遠離京都和家園的詩人,他的心情是無限凄涼的。西出陽關后,也不知走了多少天,詩人又遇上了和自己反向而行、去往長安的人。兩個人互敘寒溫后,詩人得知對方要返京述職,不免更加感傷。但同時,詩人又想安慰家人,報個平安,于是想請去往長安的人給家里捎個信。本詩就描寫了這一情景。這樣樸素的人之常情,被詩人用樸實無華的敘述式語氣道出,更覺得真切感人。入京使,即入京城長安的官使。
首句寫眼前實景。“故園”指的是詩人在長安的家園。“東望”點明家園的位置,也說明詩人在走馬西行。詩人辭家遠征,回望故園,自覺長路漫漫,平沙莽莽,真不知家在何處。“漫漫”二字,讓人有一種茫茫然的感覺。
次句帶有夸張的意味,強調詩人對親人的思念之情。“龍鐘”本意思是說淋漓沾濕,在這里是說詩人涕泗橫流,萬分悲傷。“龍鐘”與“淚不干”用得非常形象,將詩人對親人的無限思念表現得淋漓盡致。有道是“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詩人此時止不住流淚,都是因為他太傷心了。這些描寫雖然有些夸張,但顯然是詩人真情實感的流露。
三、四句寫詩人以匆匆的口氣,讓京使捎口信:走馬相逢,沒有紙筆,我也顧不上寫信了,就請你給我捎個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詩人此行抱著“功名只向馬上取”的雄心,因而此刻,他的復雜心情可想而知:他一方面對家鄉親人無限眷念,另一方面又渴望建功立業、鵬程萬里。
這首詩的好處就在于不假雕琢,信口而成,真摯自然。詩人善于把許多人心頭所想、口里要說的話,用藝術手法加以提煉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義。詩歌在平易之中顯出豐富的韻味,自能深入人心,歷久不忘。

江南逢李龜年

杜甫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當年在岐王府里常和你見面,在崔九堂前又多次聽你歌聲。
如今正是江南風光美好之時,落花時節又高興地與你相逢。
【評點】
代宗大歷五年(770年),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離世。這首極具情韻的七言絕句,正創作于這一年。大歷五年暮春時節,在闊別四十多年后,杜甫與友人李龜年在潭州(今湖南長沙)偶然重逢。此時二人境遇相似,都居無定所,四處漂泊。相同的境遇、凄涼的晚年生活、過往生活的巨大反差,讓詩人感慨良多,就此寫下本詩,借以抒發與歷經苦難戰亂的故人久別重逢后的沉重感受。
李龜年是盛唐時期著名的音樂家,長于歌唱,也會作曲,并熟知地方音樂。他在音樂上才華卓絕,所以受到了唐玄宗的垂青。但安史之亂后,李龜年被迫流落江湘。每逢良辰美景,他便給人歌唱,聽到他歌聲的人,都扔掉酒杯、掩面哭泣。杜甫與李龜年初識于少年時期,當時唐朝適逢“開元盛世”。因而,在杜甫心中,李龜年與國家輝煌的歷史以及自己浪漫的青少年生活是緊緊相連的。本詩充滿了詩人對過往的留戀,對現實的感嘆。
第一、二句,是詩人對當年與李龜年交往情景的回憶。“岐王”,即唐玄宗的弟弟、唐睿宗(李旦)的兒子李范,因好學愛才揚名,雅善音律。“崔九”,名滌,是中書令崔湜的弟弟,經常出入皇宮,是唐玄宗的寵臣,曾任秘書監。“岐王宅里”、“崔九堂前”是開元盛世時期兩個有名的文藝名流匯集的地方。當年詩人常常出入其間,結交李龜年這樣的有才之人。而今,這已經成為可望而不可即的夢境,詩人只能在回憶中尋找當年的美好時光。在這追憶當中,流露出詩人對開元盛世的深深眷戀和懷念。
第三、四句,詩人停止追憶,回到現在。正是江南風景秀美的大好時節,置身其中,原本應該流連美景,但詩人現在看到的卻是凋零的落花和顛沛流離的白發人。哀景襯出悲情。“落花時節”里,身世之感,時代之痛,顯現其中。“正是”和“又”,一轉一跌,隱藏著詩人的深深慨嘆。全詩未用一個傷感之字,但感傷之情卻在敘述當中如涓涓細水,一點點流出,耐人尋味。

滁州西澗

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行,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最愛那幽深野草在澗邊漫行,樹林深處黃鶯啼叫格外動聽。
春潮夾帶著暮雨奔騰來更急,渡口無人小船兒隨意地漂浮。
【評點】
這是一首山水名篇,也是韋應物的代表作之一。德宗建中年間,韋應物出任滁州刺史,不久又罷官改任。本詩大約寫于此時。滁州,其治所在今天的安徽滁縣,位于淮河之南,長江之北,是一座山城。西澗,在滁州西門外,俗名上馬河,在北宋歐陽修于仁宗慶歷年間守滁州時已“無所謂西澗者”,即淤塞無水了。詩寫詩人春游西澗賞景和晚雨野渡所見,以情寫景,借景述意,自然流露出詩人恬淡的胸襟和憂傷的情懷。但至于詩中有無寄托,寄托何意,歷來爭論不休。
縱觀全詩,詩人通過描寫澗邊幽草、深樹鶯啼、帶雨春潮、野渡橫舟等有聲有色的自然景色,表現了滁州西澗優美淡遠的風光。全詩緊扣詩題,寫西澗的優美、幽靜。首句寫澗邊,二句寫澗上,三句寫澗潮,四句寫澗渡。雖然全篇只有一個“澗”字,但句句不離澗水,將“西澗”之景描繪得真切動人。
前兩句以“獨憐”二字領起,將讀者引入一個碧草叢生、澗水奔流、鳥鳴樹深的清幽境界中。在春天繁榮的景物中,詩人獨愛澗邊幽草。一個“幽”字,不僅寫出了草的茵綠、繁茂,而且寫出了草的深邃、靜謐、未經踐踏等意態,寫出了西澗的幽僻。而在詩人的頭頂之上、林木深處,傳來黃鸝的啼鳴。如果說“幽草”給人以靜的感受,那鳥鳴就帶來了動的樂趣。這兩句成功運用了古典詩歌中以聲襯靜的手法,使畫面生機盎然。另外,詩人“獨憐”澗邊幽草,而對深樹上婉轉啼叫,以鳴聲誘人的黃鶯并無表示,形成了鮮明對比。幽草安貧守節,黃鸝居高媚時,詩人愛幽草而輕黃鸝,表現了詩人恬淡的胸襟。
后二句筆鋒急轉,寫晚雨野渡的情景。暮色時分,西澗潮水拍打兩岸,一場春雨忽然而至,雨點急落而下。郊野渡口,本來行人無多,而此刻連渡口的船家也回家了,只有空空的渡船,隨著澗水的涌動,自在橫浮。由于渡口在郊野,無人問津。倘在要津,傍晚雨中,正是渡船大用之時,就不能悠然空泊了。這水急舟橫的悠閑景象,蘊含著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情懷,耐人尋味。

楓橋夜泊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月兒西沉烏鴉啼叫寒霜滿天,面對著江楓漁火更愁煩難眠。
姑蘇城外著名的寒山寺院里,半夜里悠揚鐘聲傳送到客船。
【評點】
這是一首記敘詩人夜泊楓橋時所看到的景象和自身感受的詩。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客子。平凡的橋,平凡的樹,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鐘,使他領略到了一種難言的詩意美。經過詩人的再創造,一幅情味雋永的江南水鄉夜景圖呈現出來,成為流芳千古的名作。霜天凄清,殘月朦朧,烏啼悲涼,疏鐘遠送,游子愁對漁舟,獨伴漁火,這些詩中景象渲染了清冷孤寂的氣氛,刻畫了幽深的意境。詩人運思細密,短短四句詩中包蘊了六景一事。一動一靜,一明一暗,江邊岸上,景物的搭配與人物的心情達到了高度默契,千百年來膾炙人口。
首句,詩人寫了午夜時分三個密切關聯的景象:月落(所見)、烏啼(所聞)、霜滿天(所感)。殘月西沉,令人壓抑;烏啼凄哀,催人淚下;霜華滿天,寒氣逼人。詩人開篇連用比興,三管齊下,創設出一番清冷凄涼的意境,為后面抒發愁緒做好鋪陳。“霜滿天”,并不符合實際的自然景觀,卻完全切合詩人的感受: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氣中正彌漫著滿天霜華。
次句,詩人接著描繪“楓橋”附近的景象和自身的感受。朦朧夜色中,江邊的樹只能看到一個模糊的輪廓,之所以稱“江楓”,也許只是因楓橋這個地名而引起的推想。透過霧氣茫茫的江面,可以看到點點“漁火”,特別引人注目。“江楓”與“漁火”,一靜一動,一暗一明,一江邊,一江上,景物配搭頗具用心。“愁眠”,當指滿懷旅愁的詩人。一個“對”字,包含了“伴”的意蘊。孤孑的詩人面對霜夜江楓漁火,縷縷輕愁,揮之不去。
前兩句共十四字,寫了六種景象,后兩句卻只寫了一件事:臥聞山寺夜鐘。在如此凄涼、靜謐的暗夜中,突然傳來一陣鐘聲,聽覺沖擊力特別強烈。這“夜半鐘聲”就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詩人臥聽鐘聲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楓橋的詩意美,有了這古剎鐘聲,顯得更加豐富,動人遐想。

寒食

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春天京城萬紫千紅處處飛花,寒食節東風吹御柳飛舞飄灑。
晚上宮廷忙著傳送賞賜蠟燭,輕煙先是散入君王寵幸之家。
【評點】
寒食是我國古代傳統節日之一,按照習俗,寒食這一日,家家禁火,只吃冷食,故稱寒食。由于正值陽春時節,春色宜人,寒食便成為游玩的好日子。本詩便是一首描繪寒食節的佳作,韓翃也因本詩而變得家喻戶曉。相傳他的知制誥官職也是憑借本詩獲得:韓翃早年并不得意,稱病在家。一天半夜,他的好友韋賀上門道喜:“韓員外已拜官為駕部郎中知制誥。”韓翃非常吃驚,認為朋友一定是弄錯了。原來,德宗曾十分賞識本詩,為此特賜多年失意的詩人以“駕部郎中知制誥”的顯職。由于當時江淮刺史也叫韓翃,德宗特御筆親書本詩,并批道“與此韓翃”,成為一時流傳的佳話。
本詩描寫京城寒食節景況,表現了春日萬紫千紅的優美風光。同時,詩人也以明揚暗抑的手法諷刺了封建皇帝對上層貴族及近臣的偏寵,揭露了封建社會上層貴族享有的種種特權。
前兩句描寫寒食時節長安的迷人風光。“春城”指春日里的都城長安,這兩個字高度凝練而華美。“春”是自然節候,城是人間都邑,兩者結合,呈現出無限美好的景觀。“無處不飛花”,是詩人抓住的典型畫面。春意濃郁,籠罩全城,詩人不說“處處飛花”,因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說是“無處不飛花”,這雙重否定的句式極大加強了肯定的語氣,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濃郁春意之中的盛況。“飛花”即花瓣隨風紛紛飄落。不說“落花”而說“飛花”,明寫花而暗寫風。一個“飛”字,蘊意深遠。第二句專寫皇城風光,這里,詩人并未直接寫到游春盛況,而是剪取無限風光中風拂“御柳”這一個典型鏡頭。一個“斜”字也是間接地寫風。
后兩句從側面寫出了寒食節禁火的獨特風俗。寒食節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許可,才能例外。除了皇宮,近侍寵臣的家庭也可得到這份恩典,“日暮”兩句寫的就是這種情況。詩人寫賜火時用一“傳”字,不但狀出動態,而且意味著挨個賜予,可見封建等級之森嚴。“輕煙散入”四個字,生動描繪出一幅中官走馬傳燭圖,仿佛使人嗅到了燭煙的氣味,恍如身臨其境。同時,這兩句詩也自然而然地使人聯想到中唐以后宦官專權的政治弊端,有如漢末之世。詩人以“漢”代唐,顯然暗寓諷喻之情,讓人體會到更多的言外之意。

月夜

劉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深夜里斜月照著半邊人家,天上北斗星橫移南斗西斜。
今夜方覺出春天氣候溫暖,蟲聲從院外初次透進窗紗。
【評點】
本詩為詩人春夜感懷之作,描寫了蘊含勃勃生機的早春月夜景色,春蟲鳴啼,春氣宜人。詩人以對物候細微變化的敏銳感受,表現了初春月夜氣候轉暖的舒適氛圍,抒寫了喜悅而悵惘的復雜心理。
唐詩用春與月作題的較多,有的吟詠春天之景而抒懷,有的遙望明月而觸發情思。本詩描寫春景,不僅沒有從楊柳桃花之類的事物落筆,反而借著夜幕把這些看似最有春日景色特點的事物遮蔽起來。描寫月色,也不細致描寫光影、感慨圓缺,而僅是在夜色中調入一半月色。如此一來,夜色不會太深,月色也不會太亮,形成一種迷蒙而和諧的景致。
詩的前兩句描繪月夜的靜謐,頗具畫意。第一句中的“更深”兩個字,給下面的景色描寫奠定了基調,也給整首詩籠罩上一種獨特的氣氛。“月色半人家”為“更深”兩個字的具體表現。夜半更深,朦朧的斜月映照著家家戶戶,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籠罩在夜影中。這明暗的對比越發襯出了月夜的靜謐,空庭的闃寂。天上,北斗星和南斗星都已橫斜。這不僅進一步從視覺上點出了“更深”,而且把讀者的視野由“人家”引向寥廓天宇。這兩句共同營造出春夜的寧靜和肅穆,意境深遠。首句中,月光半照暗含月已西斜,與下句星斗橫斜相互襯托,構成了兩句間的內在聯系。
后兩句寫蟲聲,獨辟蹊徑,匠心獨運。夜半更深,正是一天中氣溫最低的時刻,然而就在這夜寒、人靜之際,清脆、歡快的蟲鳴聲悄然響起。在這靜謐的月夜中,蟲聲顯得格外引人注意。它標志著生命的萌動,萬物的復蘇,所以它在敏感的詩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聯想。從蟲介之微而知春之暖,說明詩人有著深厚的鄉村生活的經驗。一個“新”字,既是說清新,又含有欣悅之意,飽含了詩人對鄉村生活的深情。
本詩的前面兩句描寫景物,不含一點春的色彩,卻暗中關聯春意,具有含蓄的意味。第三句中的“春氣暖”,尾句中的“蟲聲”、“綠窗紗”,彼此相映成趣。
田園詩是唐詩的主要流派,知名的大家也不少,但是能仿若陶詩一二者并沒有幾個,如本詩這樣得到陶體真正意趣的,就更加稀少了。至于說這首詩有沒有寄寓歸隱之情,從字面上看不出征象,不便牽強附會。

征人怨

柳中庸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
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年年轉戰在金河和玉門關,天天都同馬鞭和戰刀做伴。
三月飛白雪灑蓋著昭君墓,萬里黃河曲曲彎彎繞黑山。
【評點】
邊塞詩是唐詩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思想深刻、想象力豐富、藝術感染力強等特點。邊塞詩題材開闊,內容豐富,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題材:描述邊疆風光;記述邊疆兵士的艱苦生活;展現邊疆兵士殺敵報國、戍守邊疆的宏大抱負;抒寫邊疆戰士的思鄉之情等等。本詩是流傳廣泛的邊塞詩,主要寫單于都護府的征人久戍不歸、思鄉情切所生的怨情。
前兩句中使用了兩個疊詞,“歲歲”“朝朝”寫出了戍邊時間之長、征戰的頻繁。首句“金河復玉關”寫出了輾轉征戰的地域之多,“馬策與刀環”說明幾乎每日都有征戰,以致達到馬不卸鞍、人不解甲的境地,把征戰生活的單調與無奈表現得淋漓盡致。戰士在邊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征戰,轉戰于不同的戰場,奔波勞頓。
第三句寫得頗為凄涼,“三春白雪”原本應該是很美好的事物,然而終歸青冢。“青冢”是西漢時與匈奴和親的王昭君的墳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內,遠離中原,僻遠荒涼。傳說塞外草白,唯獨昭君墓上草色發青,故稱青冢。詩人用“歸”字,寫出了歸宿感:征人也許再也不能回到故鄉,只會終歸墳墓,如王昭君一樣長留塞外。
第四句的筆力足有千鈞。黃河之水綿長,不停奔涌;暮春時節,征人們想到中原,而眼前的卻是黑山。詩人就以“繞”字消除距離,描述了征人們想象黃河之水繞過黑山又繼續向前流淌的內心畫面。最后一句雖是虛寫,但其中的黑山與上句的白雪形成鮮明對照。在古詩中,有些作為地名的顏色名詞雖不指顏色,卻與詩中其他詞語輝映,造成一種色彩豐富、對比強烈的感覺。本詩中最后兩句就是典型。其中的“白雪”、“青冢”、“黃河”、“黑山”像濃重的色塊,顏色明晰而深重,所占空間廣大,造成一種感覺沖擊,很有藝術感染力。
本詩寫了一種悲壯的怨情,筆法巧妙,境界闊大。

宮詞

顧況
玉樓天半起笙歌,風送宮嬪笑語和。
月殿影開聞夜漏,水精簾卷近秋河。
高高的玉樓上響起了笙歌,夜風又把宮妃的笑語傳播。
漏斗聲聲宮殿里月光如水,卷起水晶簾凝望秋天銀河。
【評點】
這是一首宮怨詩,雖然“宮怨”這一題材在唐詩中頗為常見,但是這首詩在顧況的作品中是獨具一格的。本詩和別的宮怨詩不一樣的地方,是運用了對比的修辭手法:本詩前半部分寫受寵者笙歌笑語,及時享受歡樂;后半部分寫失寵者獨聽更漏之聲,愁望銀河,突出表現了失意宮妃的幽怨痛苦之情。悲喜相照,形成強烈對比,無須過多筆墨描繪,“怨”的主題就呈現出來。這首詩用極其簡潔、凝練的語言,形象、逼真的描寫,美麗、清新的藝術形象,將宮女嬪妃中兩種完全不一樣的遭遇、境況鮮明地展示了出來,并精巧地將幽怨之情寄托于凄涼、寂寞、冷清的生活里。
本詩的前面兩句“玉樓天半起笙歌,風送宮嬪笑語和”,極力描繪了受到皇帝恩寵的宮妃的歡快、愉悅:高高的玉樓之上響起了悠揚、歡快的笙歌,輕柔的夜風又將宮妃的歡笑聲、嬉鬧聲吹送過來,這兩句著重渲染了氣氛的熱鬧和歡騰。詩的后面兩句“月殿影開聞夜漏,水精簾卷近秋河”,則描寫了無法獲得皇帝恩寵的宮妃的孤寂、凄涼:深深的宮院中冷冷清清,十分靜謐。漫漫長夜,僅能聽到時斷時續的更漏之聲,讓人難以安然入眠,她只好輕輕卷起水晶珠簾,愁苦萬分地遙望著秋日的銀河,默默發呆,幽幽嘆息,暗暗傷懷。這兩句詩極力渲染了氛圍的凄涼、冷清。詩的前后兩部分:歡樂喧騰與孤獨清冷,熱鬧與死寂形成強烈對比,失意宮妃的幽怨之情表露無遺。
整首詩結構嚴謹,層次明晰,構思巧妙,筆墨細致、精巧,單純通過客觀描寫來抒發失意宮妃的內心情感,顯得更加委婉曲折,深沉蘊藉,意味深長。

廣告

熱門搜索

相關文章

廣告
|名家 頻道

七言絕句大全500首(包含評點解析)

admin

|

桃花溪

張旭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一座高橋隔著云煙隱現,在石巖的西畔詢問漁船。
桃花整天隨著溪水流淌,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邊。
【評點】
這是一首描寫景物的詩,是借陶淵明《桃花源記》的意境而作的。
桃花溪在湖南省桃源縣桃源山下,沿岸都是桃林。春分時節,落英繽紛,溪水流霞,美不勝收。相傳這里就是晉代詩人陶淵明所記“世外桃源”的遺址。這首詩巧用這一典故,寫桃花溪一帶的秀麗景色,再由寫桃花溪引出對“桃源”的暢想,抒發了詩人對桃花源和隱逸生活的向往。本詩構思曲折,意境猶如畫卷,景與情相互交融,意味深遠。蘅塘退士對本詩的批注為:“四句抵得一篇《桃花源記》。”此話并不為過。
本詩從遠處入筆,描寫山谷幽深,云霧繚繞,恍若仙境。首句寫遠景;橫跨山溪上的長橋在云煙中忽隱忽現,似有似無,恍若在虛空里飛騰。這境界多么幽深、神秘,令詩人心蕩神馳,如入仙境。在這里,橋的靜和煙的動相得益彰:野煙將橋的靜化為動,使橋看上去縹緲虛無;橋將野煙的動轉為靜,讓煙宛如垂掛的輕紗帷幔。隔著這“帷幔”看橋,別有一番朦朧之美。詩人刻意渲染的這種含蓄迷茫的神秘氣氛,與《桃花源記》中的境界聯系開來。
隨后,詩人的寫作視角移到近處,描寫桃花溪水,漁船輕搖,詢問漁人,尋覓桃源。第二、三句寫近景。近處,如島如嶼的巖石突出水面,溪水上飄零著朵朵桃花。碧波之上,小舟輕泛,空靈現于朦朧之中。詩人站在古老的石磯之旁,看著溪上漂流不盡的桃花瓣及漁船遐想,自然地想到那“林盡水源”,恍恍惚惚之間,仿佛將眼前的漁人當成當年曾走進桃花源里的武陵漁人。因此,那“問”字就順口說出。這一“問”字,使詩人自己也進入了畫面中,令讀者在這一山水畫里,不僅見到了山水的秀美風光,還見到了人物的情態。“問漁船”三個字,生動地展現出詩人一心向往的情態。詩人問得很有趣:“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他仿佛真的以為這隨水漂流的桃花瓣是從桃花源中流過來的,因此由桃花聯想到進入桃源的洞。這洞到底在桃花溪的哪個地方呢?這句詢問漁人的話,深刻表現出詩人向往桃源的迫切心情。但桃花源本來就是虛構的,詩人自然明白漁人無法作答,他的故意發問流露出詩人感覺理想境界縹緲難求的惆悵之情。詩至此戛然而止,但尾句的問題卻又引人無限遐思。詩人的筆墨精巧輕快,從遠及近,從實到虛,接連變化角度來展示景物。同時,詩人又不進行繁復、細膩的描繪,只是輕描淡寫,勾勒輪廓,融情于景,讓詩成為一幅寫意畫作,悠遠蘊藉,耐人玩味。

回鄉偶書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少小離開家鄉老了才返回,鄉音未改兩鬢毛發已花白。
孩子們看見個個都不相識,笑著問客人從什么地方來。
【評點】
唐天寶三年(744年),賀知章辭掉朝廷官位,返歸故鄉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當時,他已經八十六歲,離開故鄉已經有五十余年了。詩人少年離家考取功名時充滿遠大抱負,雄姿英發,但再次返鄉時卻已鬢發斑白,人生暮年。看到故鄉物是人非,詩人心頭不禁涌出萬般慨嘆,因此寫下本詩,表達了年華易逝、塵世滄桑的慨嘆。本詩是難得的感懷佳作。《回鄉偶書》中的“偶”字,不僅是說作本詩的偶然,還吐露出本詩的詩情源于生活、發于內心。
在前兩句的描寫中,詩人身處故鄉熟悉而又陌生的環境中,一路走來,心情復雜,難以平靜:當初離開故鄉時,青春年少,風姿勃發;今朝返鄉,鬢毛已斑白稀疏,不由得感慨萬千。第一句,詩人以“少小離家”和“老大回”的對比,總括出自己幾十年客居他鄉的情況,暗露自己因“老大”而傷感的情緒。第二句,詩人用“鬢毛衰(cuī,稀疏,疏落)”承接上句,具體描寫自己的衰老之態,并用未變的“鄉音”襯托已變的“鬢毛”,暗含“我未忘故鄉,故鄉是否還記得我”的疑問,為下面兩句寫兒童因不認識而發問打下了伏筆。
詩的后面兩句,詩人由描寫充滿慨嘆的自我畫像,轉為描寫富有戲劇性的兒童含笑發問的場面。“笑問客從何處來”一句,在兒童看來,僅是簡單的一問,語盡則意盡;在詩人心中,卻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引出了他不盡的慨嘆。詩人年老體衰及反主為賓的哀傷,全都蘊含在這看似平常的一句問話中了。整首詩就在這“有問無答”處悄悄結束。而詩句之外的含義卻像空谷余音,哀傷婉轉,久久縈繞不去。
就整首詩來看,前兩句還算平淡,后兩句,詩人卻急轉筆鋒,另辟新境,寫得十分巧妙:雖然抒寫哀傷之情,卻借助歡樂的場景來展現;雖然為了寫自己,卻通過寫兒童來體現。而且,詩中所寫的兒童發問的場景又非常富有生活趣味。就算讀者不被詩人多年客居他鄉、如今年老體衰的感傷所感染,也必定會被這一別有情趣的生活場景所感動。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獨自漂泊在外作異鄉之客,每逢佳節到來加倍地思親。
遙想兄弟們今天都在登高,遍插茱萸時少我一個親人。
【評點】
這首詩是王維十七歲旅居長安時所作。九月九日重陽節本是親人團聚的佳節,但詩人為考取功名,旅居長安,孤身獨處,難免在這一日生起思親之情,于是寫下這首詩。山東,指華山以東。王維的家鄉蒲州在華山之東,所以這首詩題為“憶山東兄弟”。王維有兄弟五人,他是長兄,另有兩個妹妹。
在本應合家團圓的“佳節”,詩人卻獨處異鄉,非常思念家人,其悲涼寂寥的生活可見一斑。本詩第一句點題,一個“獨”字點出了詩人的寂寞。“異鄉”和“異客”兩個詞真實地道出了詩人獨自在外的生活狀態和心理感受,富有強烈感染力。這一個“獨”字和兩個“異”字,筆力下得很重。詩人對故鄉親人的想念,對自己孤身獨處的感受,皆集中在了“獨”字之中。“異鄉為異客”只是說客居他鄉,然而兩個“異”字所形成的藝術效果,卻較之一般地述說客居他鄉要更加強烈。在封建時代,自然經濟是主要經濟形式,不同地域間的風俗、語言、生活方式等等差異非常大。一個人一旦遠離生活數年的故鄉到異地他鄉去,就會覺得對一切都不熟悉不習慣,覺得自己是漂流在異地的一葉浮萍。“異鄉”和“異客”,恰好樸素而真實地說出了此種感受。客居他鄉者的思念故鄉、懷念親人之情,在平時當然也存在著,只是不一定會流露出來,然而只要碰到某種觸媒——最經常碰到的是“佳節”——便非常容易顯露出來,甚至一發不可收拾。詩人“孤獨無依”和“遇逢佳節”的處境,為下面做了充足的鋪墊,使那句流傳千古的名句“每逢佳節倍思親”水到渠成。這兩句詩非常凝練,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了在外游子的心聲。
重陽節有佩帶茱萸、登高遠眺的風俗。第三、第四句如果詩人僅僅是寫遙憶兄弟過重陽節登高插茱萸,而自己不能參加的情形,盡管也寫出了佳節思念親人的感情,卻會顯得平淡直白,缺乏新鮮感。而在本詩中,詩人寫道:“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兩句是說,今日,身在遙遠故鄉的兄弟們帶著茱萸登高之時,卻發現少了一個兄弟。在這里,詩人覺得遺憾的似乎并非是自己不能回家過節,反而是兄弟們不能團聚在一起;詩人自己獨自客居他鄉的處境似乎并不值得傾訴,反而是兄弟們的遺憾之感更需要安慰。這種轉換角度的曲筆寫法看似有悖常理,卻收到了比平鋪直敘更生動的效果。

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漫江的寒雨在夜晚潛入吳地,清早送客我凝望著楚山孤影。
洛陽的親友們若問我的近況,你就說像那玉壺中一片冰心。
【評點】
本詩大約是在開元二十九年(741年)以后,王昌齡在江寧(今南京市)任縣丞時所寫,是詩人為朋友辛漸所寫的送別詩。它描繪了詩人和朋友在清晨江邊離別的情景。芙蓉樓,在唐代潤州城上西北,故址在今江蘇鎮江市。辛漸,王昌齡任江寧縣丞時的詩友。
第一句從昨夜之雨寫起,為送別營造了清冷的氛圍。蒙蒙的細雨籠罩著江寧,交織成一片沒有邊際的網。夜晚的雨增添了清寒的秋意,也渲染出離別的感傷氣氛。那寒意不止彌漫于滿江輕煙細雨中,更侵入兩個即將分別之人的心中。“連”描寫出雨勢的連綿平緩,“夜入”描寫出雨趁著黑夜悄然而來,則詩人因為離愁滿懷而整夜無眠的情形也自然可以想見。中晚唐時期的詩常常描寫落在窗下梧桐、檐前鐵馬、池里殘荷上的雨聲,而詩人卻并未從聽覺、視覺與想象等角度實寫秋雨的細節,而僅用一句“連江夜入吳”寫雨勢,用淺淡的筆墨渲染出滿紙細雨,也用浩然的氣魄襯托出“平明送客楚山孤”的遼闊意境。
第二句里的“平明”點出送友人的時間;“楚山孤”三個字,不僅寫明了友人的去處,而且暗中表達了詩人送友人時的心情。早晨,天色已亮,辛漸就要上船北還。詩人遠望江北的山巒,想到友人一會兒就會消失于楚山之外,頓時產生了孤獨寂寞之感。因為友人回到洛陽,即可與親友相聚,而留在吳地的詩人,卻只能像這孤零零的楚山一樣,佇立在江畔空望著江水逝去。浩渺的江水原本就最容易引起離愁別緒的聯想,唐人從中而得的佳句也早已數不勝數。這里,詩人以此句抒發了離別之情。
第三、四句,詩人寫的是自己,卻仍與送別之意相吻合。上句一個“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線,自然而然牽出了詩人后兩句的臨別叮嚀之辭:“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人從清透無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瑩純潔的冰心,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此外,詩人在這里也是用玉壺、冰心自喻,以表現自己高潔的品格和堅貞的信念。
全詩情景交融,渾然融為一體,蘊涵著無窮的韻味。

閨怨

王昌齡
閨中少婦不曾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閨中的少婦不知道憂愁,春天里濃妝艷抹上翠樓。
忽然看見田頭柳色青青,后悔讓丈夫去立功封侯。
【評點】
這是王昌齡一系列閨怨詩中的代表作。本詩寫了少婦春日登樓見大好春光卻因夫婿為功名奔波在外不能共賞而悔恨愁苦,含蓄生動地表現了少婦心情的微妙變化。閨怨,閨中女子的怨情。
詩以“閨怨”為題,起筆卻寫道“閨中少婦不曾愁”。難道閨中少婦果真沒有發過愁嗎?當然不是。詩人這樣寫更突出強調了由“不曾愁”到“悔”的幽怨、離愁和遺憾。當時正處于大唐盛世,遠征他鄉、建立戰功、封侯封爵是絕大多數有志男兒的畢生追求。這位閨中少婦想必也是希望自己的夫君能有朝一日“建功封侯”,所以“不曾愁”也是合情理的。
緊接下來的第二句勾勒出這位少婦在陽光明媚的日子里“凝妝”登樓遠眺的畫面。春日清晨,閨中少婦精心梳妝打扮后,卻不能隨便出門,只能獨自一人在自家的高樓遠望。這兩句既表現了她的“不知愁”,又為下句的“悔”做了鋪墊。
第三句是全詩的“詩眼”之所在。少婦所見不過尋常之楊柳,何以謂之“忽見”?其實詩句的關鍵在于少婦見到楊柳后忽然觸發的心理變化和聯想。在古代人的心中,楊柳不只代表著“春色”,同時也是友人分別時互相贈送的禮物。很早以前,古人就有折柳相送的習俗。因為那迷蒙的楊花柳絮與人的離情有著某種內在的相似之處,所以少婦看見春風吹拂下的楊柳,必然會聯想起許多事情。她會想起日常生活中夫妻間的恩愛,想起和丈夫分別時的不舍之情,想起自己的大好青春在孤獨寂寞中漸漸逝去,而眼前這美妙的春光卻沒有人和她一起欣賞……也許她還會想到,丈夫駐守的邊關,不知道是黃沙漫天,還是與家鄉一樣楊柳依依呢?
在這一系列的聯想之后,少婦心里那積聚已久的哀怨、離情及缺憾感就突然變得強烈,并一發不可收拾。于是,“悔教夫婿覓封侯”就成了少婦自然流露出的情感。“忽見”二字說明,楊柳色僅是引起少婦情緒變化的一個媒介,只是外部原因。如果沒有少婦平日感情的積聚,她的希望和無可奈何,她的幽怨和哀愁,楊柳是不可能這樣強烈地觸發其“悔”的情感的。因此說,少婦的情緒變化看起來很突然,實際上卻并不突然,而全是合情合理的。

涼州詞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葡萄美酒剛剛斟滿夜光杯,正想痛飲馬上琵琶把人催。
醉臥在沙場請你不要見笑,自古以來遠征人有誰能回。
【評點】
本詩是描繪邊塞生活的名曲之一。全詩描寫了廣袤邊塞來之不易的一次盛宴,勾畫出戍邊將士盡情暢飲、歡快愉悅的場面,表現了將士們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也抒發了詩人痛恨戰爭的憤慨之情。詩人自身的曠達豪邁在本詩中表現得淋漓盡致。涼州曲:唐樂府名,屬《近代曲辭》。涼州即今甘肅省武威縣。
首句,詩人用飽蘸激情的筆觸,鏗鏘激越的音調,絢麗優美的詞語,將一個五光十色、酒香四溢的盛大酒宴場景活靈活現地描寫出來。耀眼炫目的酒杯,飄香四溢的酒氣,此等景象多么使人驚喜,令人興奮。這一句為全詩的抒情渲染了氣氛,定下了基調。第二句用“欲飲”兩字,將熱鬧的豪飲場景進一步展現出來。“馬上”二字,往往使人聯想到“出發”,事實上,來自西域的樂器琵琶本來就是胡人騎在馬上彈奏的。“琵琶馬上催”一句,意欲勾勒出盛宴中歡快輕松的畫面:正在大家“欲飲”未得之時,樂隊奏起了琵琶,昭示宴會的開始。那短促有力的音律仿若勸酒令,敦促將士們開懷暢飲,使已經熱烈的氣氛瞬間達到了高潮。
三、四句描寫了盛宴上將士們互相斟酌勸飲,盡情盡致,樂而忘憂的場面。耳聽著陣陣歡快、激越的琵琶聲,將士們興致高昂,開懷暢飲,不一會便有陣陣醉意襲來。不勝酒力的人想要撂杯,卻聽到他人高呼:“我們早已將死生之念拋于腦后,即便是醉臥沙場,也請在座各位莫要笑話,醉不醉就隨它去吧!”這三、四兩句正是席間的勸酒之詞,借由“醉臥沙場”表現出來的不僅是豪爽曠達的感情,還有著視死如歸的勇氣。
詩中征人們所飲的酒,為西域特產的葡萄美酒;所用的杯,是西胡人用白玉精制而成,如“光明夜照”般璀璨奪目,因此叫做“夜光杯”;所奏的樂器,是胡人的琵琶;此外“沙場”、“征戰”等等詞語,都體現出濃厚的地方特色和軍營生活的韻味。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老朋友在黃鶴樓和我告別,在百花盛開的春天去揚州。
孤船帆影漸漸在遠天隱沒,只見悠悠長江向天際奔流。
【評點】
唐玄宗開元十八年春,李白正游歷于漢口一帶,恰逢落第而歸的孟浩然要東游吳越,李白為之送行。而兩位風流瀟灑的偉大詩人之間的離別,無疑是一種詩意的離別。李白作為一位浪漫詩人,在寫下本詩時自然充滿濃郁的暢想。本詩為送別詩的經典名篇。詩人把對友人無限眷戀難舍難離的惜別深情,借孤帆漸漸在碧空消失,唯見長江水在天際流的場景,含蓄生動地表現出來,情景交融,余味不盡,給人無限的美感享受。廣陵,今江蘇揚州市。
首句點明送別的地點——黃鶴樓。唐代黃鶴樓處于武昌西黃鶴磯上,踞山臨江,得形勢之要,登樓八面來風,憑欄可極目千里,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樓”的美譽。登臨送客,詩人自然詩興大發,文思泉涌。友人要走了,還是在曾經共游的勝地分手,詩人心中的惋惜、不舍之情自是不用言說。
次句寫明送別的時間——陽春三月和友人的去處——揚州。詩人在“三月”前加上“煙花”二字,將送別的環境描繪得詩意十足,不僅再現了那暮春時節、繁華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開元盛世的時代氣氛。“下揚州”之揚州,更是當時最繁華的都會。在這春光明媚的時節,老朋友要去那繁華的大都市揚州,詩人不禁心生羨慕。
但最妙的還是后兩句以景寫離情,表現了老朋友離去之后詩人的惆悵。詩人佇立江邊,目送孤帆遠去。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盡頭,翹首凝望的詩人才注意到“唯見長江天際流”,足可見他目送時間之長。這兩句實寫的是眼前景象,可是誰又能說這是單純地寫景呢?詩人對老朋友的一片深情,還有無限的向往之情,不正像這浩浩東去的一江春水嗎?
寓離情于寫景中,以景物寫出離愁,是本詩的最大特色。詩人將當時的所見所聞、所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將對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全詩文字綺麗,意境優美,為千古麗句。

早發白帝城

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清晨辭別彩云里的白帝城,一天時間就到達千里江陵。
兩岸的猿猴不住聲地啼叫,輕快客船飛過了青山萬重。
【評點】
肅宗乾元二年(759年)三月,李白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貶地,行至夔州白帝城,遇赦得還。李白忽聞赦書,驚喜交加,旋即放舟下江陵,故詩題又作“下江陵”。本詩是一篇富于意境的經典名篇,詩人把疾迅的舟行和兩岸景色風物融為一體,通過飛舟疾下的畫面生動表現了他獲赦的喜悅歡快心情。
首句寫早上開船時的情景:詩人清晨辭別江邊山頂上的白帝城,此刻白帝城云霧繚繞,云霧在初升的太陽的照耀下顯得色彩繽紛,非常漂亮。詩人從山下仰望,白帝城就像藏在彩云中間一樣。“彩云間”三字,極寫白帝城的高峻,為全篇寫船下水行快做好鋪墊。這一句同時交代了辭別的時間是彩云縈繞的早晨。詩人在這曙光初燦的清晨,告別白帝城,興奮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句緊承上句,寫江陵之遠,舟行之迅速。“千里”形容路程之遠,“一日”說明行舟之快。“千里”和“一日”,詩人用空間之遠與時間之短做懸殊對比,更加突寫了船快。更妙的還是“還”字,將詩人急于“回家”的急切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也隱隱透露出詩人遇赦還鄉的喜悅。
三、四句轉到對途中兩岸景物的描繪上,實際上是對上句的具體描述。古時長江三峽,常有高猿長嘯,然而何以“啼不住”呢?只因舟行如飛,兩岸風光目不暇接,詩人聽著不絕于耳的猿啼聲,不知不覺,“輕舟已過萬重山”。“輕”字再次強調舟行之快,從中可以看出詩人心情舒暢、歸心似箭。“猿啼不住”與“輕舟已過”相互映襯,描繪出一幅雄偉壯麗的錦繡山河圖,表達了詩人不畏艱難險阻、毅然前進的胸襟和氣概。
全詩洋溢著詩人經過艱難困苦之后突然迸發的一種激情,雄峻而歡悅,使人神遠。

逢入京使

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東望家鄉路程又遠又長,熱淚濕雙袖還不斷流淌。
在馬上和你相見無紙筆,請告家人說我平安無恙。
【評點】
這是一首邊塞詩。本詩約寫于天寶八年(749年),詩人此時三十四歲,前半生功名不如意,無奈之下,出塞任職。詩人第一次遠赴西域,辭別了居住在長安的妻子,踏上了漫漫征途。可以想見,遠離京都和家園的詩人,他的心情是無限凄涼的。西出陽關后,也不知走了多少天,詩人又遇上了和自己反向而行、去往長安的人。兩個人互敘寒溫后,詩人得知對方要返京述職,不免更加感傷。但同時,詩人又想安慰家人,報個平安,于是想請去往長安的人給家里捎個信。本詩就描寫了這一情景。這樣樸素的人之常情,被詩人用樸實無華的敘述式語氣道出,更覺得真切感人。入京使,即入京城長安的官使。
首句寫眼前實景。“故園”指的是詩人在長安的家園。“東望”點明家園的位置,也說明詩人在走馬西行。詩人辭家遠征,回望故園,自覺長路漫漫,平沙莽莽,真不知家在何處。“漫漫”二字,讓人有一種茫茫然的感覺。
次句帶有夸張的意味,強調詩人對親人的思念之情。“龍鐘”本意思是說淋漓沾濕,在這里是說詩人涕泗橫流,萬分悲傷。“龍鐘”與“淚不干”用得非常形象,將詩人對親人的無限思念表現得淋漓盡致。有道是“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詩人此時止不住流淚,都是因為他太傷心了。這些描寫雖然有些夸張,但顯然是詩人真情實感的流露。
三、四句寫詩人以匆匆的口氣,讓京使捎口信:走馬相逢,沒有紙筆,我也顧不上寫信了,就請你給我捎個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詩人此行抱著“功名只向馬上取”的雄心,因而此刻,他的復雜心情可想而知:他一方面對家鄉親人無限眷念,另一方面又渴望建功立業、鵬程萬里。
這首詩的好處就在于不假雕琢,信口而成,真摯自然。詩人善于把許多人心頭所想、口里要說的話,用藝術手法加以提煉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義。詩歌在平易之中顯出豐富的韻味,自能深入人心,歷久不忘。

江南逢李龜年

杜甫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當年在岐王府里常和你見面,在崔九堂前又多次聽你歌聲。
如今正是江南風光美好之時,落花時節又高興地與你相逢。
【評點】
代宗大歷五年(770年),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離世。這首極具情韻的七言絕句,正創作于這一年。大歷五年暮春時節,在闊別四十多年后,杜甫與友人李龜年在潭州(今湖南長沙)偶然重逢。此時二人境遇相似,都居無定所,四處漂泊。相同的境遇、凄涼的晚年生活、過往生活的巨大反差,讓詩人感慨良多,就此寫下本詩,借以抒發與歷經苦難戰亂的故人久別重逢后的沉重感受。
李龜年是盛唐時期著名的音樂家,長于歌唱,也會作曲,并熟知地方音樂。他在音樂上才華卓絕,所以受到了唐玄宗的垂青。但安史之亂后,李龜年被迫流落江湘。每逢良辰美景,他便給人歌唱,聽到他歌聲的人,都扔掉酒杯、掩面哭泣。杜甫與李龜年初識于少年時期,當時唐朝適逢“開元盛世”。因而,在杜甫心中,李龜年與國家輝煌的歷史以及自己浪漫的青少年生活是緊緊相連的。本詩充滿了詩人對過往的留戀,對現實的感嘆。
第一、二句,是詩人對當年與李龜年交往情景的回憶。“岐王”,即唐玄宗的弟弟、唐睿宗(李旦)的兒子李范,因好學愛才揚名,雅善音律。“崔九”,名滌,是中書令崔湜的弟弟,經常出入皇宮,是唐玄宗的寵臣,曾任秘書監。“岐王宅里”、“崔九堂前”是開元盛世時期兩個有名的文藝名流匯集的地方。當年詩人常常出入其間,結交李龜年這樣的有才之人。而今,這已經成為可望而不可即的夢境,詩人只能在回憶中尋找當年的美好時光。在這追憶當中,流露出詩人對開元盛世的深深眷戀和懷念。
第三、四句,詩人停止追憶,回到現在。正是江南風景秀美的大好時節,置身其中,原本應該流連美景,但詩人現在看到的卻是凋零的落花和顛沛流離的白發人。哀景襯出悲情。“落花時節”里,身世之感,時代之痛,顯現其中。“正是”和“又”,一轉一跌,隱藏著詩人的深深慨嘆。全詩未用一個傷感之字,但感傷之情卻在敘述當中如涓涓細水,一點點流出,耐人尋味。

滁州西澗

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行,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最愛那幽深野草在澗邊漫行,樹林深處黃鶯啼叫格外動聽。
春潮夾帶著暮雨奔騰來更急,渡口無人小船兒隨意地漂浮。
【評點】
這是一首山水名篇,也是韋應物的代表作之一。德宗建中年間,韋應物出任滁州刺史,不久又罷官改任。本詩大約寫于此時。滁州,其治所在今天的安徽滁縣,位于淮河之南,長江之北,是一座山城。西澗,在滁州西門外,俗名上馬河,在北宋歐陽修于仁宗慶歷年間守滁州時已“無所謂西澗者”,即淤塞無水了。詩寫詩人春游西澗賞景和晚雨野渡所見,以情寫景,借景述意,自然流露出詩人恬淡的胸襟和憂傷的情懷。但至于詩中有無寄托,寄托何意,歷來爭論不休。
縱觀全詩,詩人通過描寫澗邊幽草、深樹鶯啼、帶雨春潮、野渡橫舟等有聲有色的自然景色,表現了滁州西澗優美淡遠的風光。全詩緊扣詩題,寫西澗的優美、幽靜。首句寫澗邊,二句寫澗上,三句寫澗潮,四句寫澗渡。雖然全篇只有一個“澗”字,但句句不離澗水,將“西澗”之景描繪得真切動人。
前兩句以“獨憐”二字領起,將讀者引入一個碧草叢生、澗水奔流、鳥鳴樹深的清幽境界中。在春天繁榮的景物中,詩人獨愛澗邊幽草。一個“幽”字,不僅寫出了草的茵綠、繁茂,而且寫出了草的深邃、靜謐、未經踐踏等意態,寫出了西澗的幽僻。而在詩人的頭頂之上、林木深處,傳來黃鸝的啼鳴。如果說“幽草”給人以靜的感受,那鳥鳴就帶來了動的樂趣。這兩句成功運用了古典詩歌中以聲襯靜的手法,使畫面生機盎然。另外,詩人“獨憐”澗邊幽草,而對深樹上婉轉啼叫,以鳴聲誘人的黃鶯并無表示,形成了鮮明對比。幽草安貧守節,黃鸝居高媚時,詩人愛幽草而輕黃鸝,表現了詩人恬淡的胸襟。
后二句筆鋒急轉,寫晚雨野渡的情景。暮色時分,西澗潮水拍打兩岸,一場春雨忽然而至,雨點急落而下。郊野渡口,本來行人無多,而此刻連渡口的船家也回家了,只有空空的渡船,隨著澗水的涌動,自在橫浮。由于渡口在郊野,無人問津。倘在要津,傍晚雨中,正是渡船大用之時,就不能悠然空泊了。這水急舟橫的悠閑景象,蘊含著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情懷,耐人尋味。

楓橋夜泊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月兒西沉烏鴉啼叫寒霜滿天,面對著江楓漁火更愁煩難眠。
姑蘇城外著名的寒山寺院里,半夜里悠揚鐘聲傳送到客船。
【評點】
這是一首記敘詩人夜泊楓橋時所看到的景象和自身感受的詩。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客子。平凡的橋,平凡的樹,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鐘,使他領略到了一種難言的詩意美。經過詩人的再創造,一幅情味雋永的江南水鄉夜景圖呈現出來,成為流芳千古的名作。霜天凄清,殘月朦朧,烏啼悲涼,疏鐘遠送,游子愁對漁舟,獨伴漁火,這些詩中景象渲染了清冷孤寂的氣氛,刻畫了幽深的意境。詩人運思細密,短短四句詩中包蘊了六景一事。一動一靜,一明一暗,江邊岸上,景物的搭配與人物的心情達到了高度默契,千百年來膾炙人口。
首句,詩人寫了午夜時分三個密切關聯的景象:月落(所見)、烏啼(所聞)、霜滿天(所感)。殘月西沉,令人壓抑;烏啼凄哀,催人淚下;霜華滿天,寒氣逼人。詩人開篇連用比興,三管齊下,創設出一番清冷凄涼的意境,為后面抒發愁緒做好鋪陳。“霜滿天”,并不符合實際的自然景觀,卻完全切合詩人的感受: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氣中正彌漫著滿天霜華。
次句,詩人接著描繪“楓橋”附近的景象和自身的感受。朦朧夜色中,江邊的樹只能看到一個模糊的輪廓,之所以稱“江楓”,也許只是因楓橋這個地名而引起的推想。透過霧氣茫茫的江面,可以看到點點“漁火”,特別引人注目。“江楓”與“漁火”,一靜一動,一暗一明,一江邊,一江上,景物配搭頗具用心。“愁眠”,當指滿懷旅愁的詩人。一個“對”字,包含了“伴”的意蘊。孤孑的詩人面對霜夜江楓漁火,縷縷輕愁,揮之不去。
前兩句共十四字,寫了六種景象,后兩句卻只寫了一件事:臥聞山寺夜鐘。在如此凄涼、靜謐的暗夜中,突然傳來一陣鐘聲,聽覺沖擊力特別強烈。這“夜半鐘聲”就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詩人臥聽鐘聲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楓橋的詩意美,有了這古剎鐘聲,顯得更加豐富,動人遐想。

寒食

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春天京城萬紫千紅處處飛花,寒食節東風吹御柳飛舞飄灑。
晚上宮廷忙著傳送賞賜蠟燭,輕煙先是散入君王寵幸之家。
【評點】
寒食是我國古代傳統節日之一,按照習俗,寒食這一日,家家禁火,只吃冷食,故稱寒食。由于正值陽春時節,春色宜人,寒食便成為游玩的好日子。本詩便是一首描繪寒食節的佳作,韓翃也因本詩而變得家喻戶曉。相傳他的知制誥官職也是憑借本詩獲得:韓翃早年并不得意,稱病在家。一天半夜,他的好友韋賀上門道喜:“韓員外已拜官為駕部郎中知制誥。”韓翃非常吃驚,認為朋友一定是弄錯了。原來,德宗曾十分賞識本詩,為此特賜多年失意的詩人以“駕部郎中知制誥”的顯職。由于當時江淮刺史也叫韓翃,德宗特御筆親書本詩,并批道“與此韓翃”,成為一時流傳的佳話。
本詩描寫京城寒食節景況,表現了春日萬紫千紅的優美風光。同時,詩人也以明揚暗抑的手法諷刺了封建皇帝對上層貴族及近臣的偏寵,揭露了封建社會上層貴族享有的種種特權。
前兩句描寫寒食時節長安的迷人風光。“春城”指春日里的都城長安,這兩個字高度凝練而華美。“春”是自然節候,城是人間都邑,兩者結合,呈現出無限美好的景觀。“無處不飛花”,是詩人抓住的典型畫面。春意濃郁,籠罩全城,詩人不說“處處飛花”,因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說是“無處不飛花”,這雙重否定的句式極大加強了肯定的語氣,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濃郁春意之中的盛況。“飛花”即花瓣隨風紛紛飄落。不說“落花”而說“飛花”,明寫花而暗寫風。一個“飛”字,蘊意深遠。第二句專寫皇城風光,這里,詩人并未直接寫到游春盛況,而是剪取無限風光中風拂“御柳”這一個典型鏡頭。一個“斜”字也是間接地寫風。
后兩句從側面寫出了寒食節禁火的獨特風俗。寒食節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許可,才能例外。除了皇宮,近侍寵臣的家庭也可得到這份恩典,“日暮”兩句寫的就是這種情況。詩人寫賜火時用一“傳”字,不但狀出動態,而且意味著挨個賜予,可見封建等級之森嚴。“輕煙散入”四個字,生動描繪出一幅中官走馬傳燭圖,仿佛使人嗅到了燭煙的氣味,恍如身臨其境。同時,這兩句詩也自然而然地使人聯想到中唐以后宦官專權的政治弊端,有如漢末之世。詩人以“漢”代唐,顯然暗寓諷喻之情,讓人體會到更多的言外之意。

月夜

劉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深夜里斜月照著半邊人家,天上北斗星橫移南斗西斜。
今夜方覺出春天氣候溫暖,蟲聲從院外初次透進窗紗。
【評點】
本詩為詩人春夜感懷之作,描寫了蘊含勃勃生機的早春月夜景色,春蟲鳴啼,春氣宜人。詩人以對物候細微變化的敏銳感受,表現了初春月夜氣候轉暖的舒適氛圍,抒寫了喜悅而悵惘的復雜心理。
唐詩用春與月作題的較多,有的吟詠春天之景而抒懷,有的遙望明月而觸發情思。本詩描寫春景,不僅沒有從楊柳桃花之類的事物落筆,反而借著夜幕把這些看似最有春日景色特點的事物遮蔽起來。描寫月色,也不細致描寫光影、感慨圓缺,而僅是在夜色中調入一半月色。如此一來,夜色不會太深,月色也不會太亮,形成一種迷蒙而和諧的景致。
詩的前兩句描繪月夜的靜謐,頗具畫意。第一句中的“更深”兩個字,給下面的景色描寫奠定了基調,也給整首詩籠罩上一種獨特的氣氛。“月色半人家”為“更深”兩個字的具體表現。夜半更深,朦朧的斜月映照著家家戶戶,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籠罩在夜影中。這明暗的對比越發襯出了月夜的靜謐,空庭的闃寂。天上,北斗星和南斗星都已橫斜。這不僅進一步從視覺上點出了“更深”,而且把讀者的視野由“人家”引向寥廓天宇。這兩句共同營造出春夜的寧靜和肅穆,意境深遠。首句中,月光半照暗含月已西斜,與下句星斗橫斜相互襯托,構成了兩句間的內在聯系。
后兩句寫蟲聲,獨辟蹊徑,匠心獨運。夜半更深,正是一天中氣溫最低的時刻,然而就在這夜寒、人靜之際,清脆、歡快的蟲鳴聲悄然響起。在這靜謐的月夜中,蟲聲顯得格外引人注意。它標志著生命的萌動,萬物的復蘇,所以它在敏感的詩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聯想。從蟲介之微而知春之暖,說明詩人有著深厚的鄉村生活的經驗。一個“新”字,既是說清新,又含有欣悅之意,飽含了詩人對鄉村生活的深情。
本詩的前面兩句描寫景物,不含一點春的色彩,卻暗中關聯春意,具有含蓄的意味。第三句中的“春氣暖”,尾句中的“蟲聲”、“綠窗紗”,彼此相映成趣。
田園詩是唐詩的主要流派,知名的大家也不少,但是能仿若陶詩一二者并沒有幾個,如本詩這樣得到陶體真正意趣的,就更加稀少了。至于說這首詩有沒有寄寓歸隱之情,從字面上看不出征象,不便牽強附會。

征人怨

柳中庸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
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年年轉戰在金河和玉門關,天天都同馬鞭和戰刀做伴。
三月飛白雪灑蓋著昭君墓,萬里黃河曲曲彎彎繞黑山。
【評點】
邊塞詩是唐詩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思想深刻、想象力豐富、藝術感染力強等特點。邊塞詩題材開闊,內容豐富,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題材:描述邊疆風光;記述邊疆兵士的艱苦生活;展現邊疆兵士殺敵報國、戍守邊疆的宏大抱負;抒寫邊疆戰士的思鄉之情等等。本詩是流傳廣泛的邊塞詩,主要寫單于都護府的征人久戍不歸、思鄉情切所生的怨情。
前兩句中使用了兩個疊詞,“歲歲”“朝朝”寫出了戍邊時間之長、征戰的頻繁。首句“金河復玉關”寫出了輾轉征戰的地域之多,“馬策與刀環”說明幾乎每日都有征戰,以致達到馬不卸鞍、人不解甲的境地,把征戰生活的單調與無奈表現得淋漓盡致。戰士在邊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征戰,轉戰于不同的戰場,奔波勞頓。
第三句寫得頗為凄涼,“三春白雪”原本應該是很美好的事物,然而終歸青冢。“青冢”是西漢時與匈奴和親的王昭君的墳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內,遠離中原,僻遠荒涼。傳說塞外草白,唯獨昭君墓上草色發青,故稱青冢。詩人用“歸”字,寫出了歸宿感:征人也許再也不能回到故鄉,只會終歸墳墓,如王昭君一樣長留塞外。
第四句的筆力足有千鈞。黃河之水綿長,不停奔涌;暮春時節,征人們想到中原,而眼前的卻是黑山。詩人就以“繞”字消除距離,描述了征人們想象黃河之水繞過黑山又繼續向前流淌的內心畫面。最后一句雖是虛寫,但其中的黑山與上句的白雪形成鮮明對照。在古詩中,有些作為地名的顏色名詞雖不指顏色,卻與詩中其他詞語輝映,造成一種色彩豐富、對比強烈的感覺。本詩中最后兩句就是典型。其中的“白雪”、“青冢”、“黃河”、“黑山”像濃重的色塊,顏色明晰而深重,所占空間廣大,造成一種感覺沖擊,很有藝術感染力。
本詩寫了一種悲壯的怨情,筆法巧妙,境界闊大。

宮詞

顧況
玉樓天半起笙歌,風送宮嬪笑語和。
月殿影開聞夜漏,水精簾卷近秋河。
高高的玉樓上響起了笙歌,夜風又把宮妃的笑語傳播。
漏斗聲聲宮殿里月光如水,卷起水晶簾凝望秋天銀河。
【評點】
這是一首宮怨詩,雖然“宮怨”這一題材在唐詩中頗為常見,但是這首詩在顧況的作品中是獨具一格的。本詩和別的宮怨詩不一樣的地方,是運用了對比的修辭手法:本詩前半部分寫受寵者笙歌笑語,及時享受歡樂;后半部分寫失寵者獨聽更漏之聲,愁望銀河,突出表現了失意宮妃的幽怨痛苦之情。悲喜相照,形成強烈對比,無須過多筆墨描繪,“怨”的主題就呈現出來。這首詩用極其簡潔、凝練的語言,形象、逼真的描寫,美麗、清新的藝術形象,將宮女嬪妃中兩種完全不一樣的遭遇、境況鮮明地展示了出來,并精巧地將幽怨之情寄托于凄涼、寂寞、冷清的生活里。
本詩的前面兩句“玉樓天半起笙歌,風送宮嬪笑語和”,極力描繪了受到皇帝恩寵的宮妃的歡快、愉悅:高高的玉樓之上響起了悠揚、歡快的笙歌,輕柔的夜風又將宮妃的歡笑聲、嬉鬧聲吹送過來,這兩句著重渲染了氣氛的熱鬧和歡騰。詩的后面兩句“月殿影開聞夜漏,水精簾卷近秋河”,則描寫了無法獲得皇帝恩寵的宮妃的孤寂、凄涼:深深的宮院中冷冷清清,十分靜謐。漫漫長夜,僅能聽到時斷時續的更漏之聲,讓人難以安然入眠,她只好輕輕卷起水晶珠簾,愁苦萬分地遙望著秋日的銀河,默默發呆,幽幽嘆息,暗暗傷懷。這兩句詩極力渲染了氛圍的凄涼、冷清。詩的前后兩部分:歡樂喧騰與孤獨清冷,熱鬧與死寂形成強烈對比,失意宮妃的幽怨之情表露無遺。
整首詩結構嚴謹,層次明晰,構思巧妙,筆墨細致、精巧,單純通過客觀描寫來抒發失意宮妃的內心情感,顯得更加委婉曲折,深沉蘊藉,意味深長。


名家
主站蜘蛛池模板: 狠久久| 午夜五月天 | 日韩色综合 | 网友自拍网站 | 中文字幕日本在线视频二区 | 国产逼逼 | 免费区欧美一级毛片 | 成人免费视频网 | 91久久精品都在这里 | 国产一级理论免费版 | 国产中文字幕视频在线观看 |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xxx | 久久99欧美 | 波多野结衣欧美 | www久久爱| 羞羞色在线 | 波多野结衣啪啪 | 可以免费观看一级毛片黄a 可以免费看的黄色网址 | 欧美日韩一级片在线观看 |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 | 日本无卡无吗在线 | 日韩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 中文第一页 |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九 | 亚洲天堂成人网 | 欧美性猛交xxxx免费看久久久 | 性生活视频网 | 色影音| 黄色录像大片毛片aa | 手机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 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精品不卡一区中文字幕 |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午夜三 | 一二三四视频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 久久免费毛片 | 日韩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 a4yy私人毛片 | xxxxx免费| 无遮挡免费视频 | 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免费不卡 | 国产精品久久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