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股票與投資企業兩種理念差異的背后含義
admin
這個理念的差別有什么實際意義呢?僅僅是概念上的區別嗎?必須想明白才能真正的轉變和堅持。說實話,對這個理念我琢磨了好幾天,開始時并沒有真正明白兩者之間到底有什么分別,企業上市了不就變成股票了嗎?企業既然上市交易了,企業不就是股票,股票不就是企業嗎?巴菲特你玩什么玄虛?但最后,當我確實琢磨出兩者之間不同的含義時,才又真的佩服起巴菲特的與眾不同來。原來其中的道理不能只從字面上理解,而要從其本質含義上去理解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當你把買入的股票憑證僅僅當作“股票”時,它只是一個象征性符號,當其價格上下波動時,就很容易把它看成賭博的籌碼,忍不住地使自己的心潮也隨著股價的波動而起伏,從而像旅鼠那樣在不知不覺中便產生了從眾行為,追漲殺跌便成為家常便飯。這一點即使早期的巴菲特都不能免俗,正如巴菲特1970年7月17日給格雷厄姆的信中所說:
“在此之前,我一直是靠腺體而不是靠大腦進行投資。”(摘自巴菲特1970年給格雷厄姆的信)
啊哈!巴菲特把依據股票價格波動進行的投資決策說成是“靠腺體而不是靠大腦”的投資,這個說法極其形象、準確,并富有哲理和幽默感。股價的波動引起你的情緒起伏,情緒的起伏引起腎上腺體和甲狀腺體的興奮,腺體的興奮又會引起激素的分泌,激素的分泌又會刺激情緒的更大起伏……自我加強效應的惡性循環,在這種情況下,怎么會作出正確的投資決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