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遇馮著,夕次盱眙縣,送楊氏女(韋應物)-五言古詩
admin
長安遇馮著
客從東方來,衣上灞陵雨。
問客何為來,采山因買斧。
冥冥花正開,飏飏燕新乳。
昨別今已春,鬢絲生幾縷?
馮著從東方來到京城長安,衣服上還沾有灞陵的風雨。
我問他這次來此為了何事,他說要披荊斬棘前來買斧。
造化無聲百花卻蓬勃開放,燕子哺育雛燕輕快地飛翔。
仿佛昨才分別如今又是春,你頭上的鬢發才白幾縷啊?
本詩為詩人在長安與友人馮著相遇感懷而作。詩人用親和風趣的筆調,對因仕途不得志而沉淪的馮著表達了深切的理解、同情、安慰與勉勵。馮著,中唐詩人,仕途不順。
本詩前兩句寫的是友人剛從長安以東的地方來到長安,身上還帶有一種名士兼隱士之風。然后,詩人自問自答,猜想友人來長安的目的、處境及遭遇。“采山因買斧”是句俏皮話,意思是說友人來長安是為了采銅鑄錢求財,然而僅“采”到一片“荊棘”,還要買斧子去砍除。此句的寓意是說友人仕途不順,心中不悅。詩人自問自答,語言風趣幽默,很明顯是為了用輕松、快活的情緒沖淡友人心中的不悅。因此,下文就轉為安慰和勉勵。詩人開導友人要對前途充滿信心,然而這層意思卻是詩人通過描繪眼前美麗的春景精妙地表現出來的。“冥冥花正開,飏飏燕新乳”兩句,是說造化雖然不語但百花正在綻放,燕子也因為剛剛哺過雛燕而飛得那樣輕快。很顯然,詩人選用這些形象,恰是為了委婉地開導友人不必為暫時的不得志而不平不悅;勸勉他相信大自然對萬物都是公平的,前輩關愛后代的感情是天生具備的;希望他堅信自己才華橫溢就像春花燦爛,總會被賞識。因此,詩的最后兩句,詩人用非常理解及同情的態度,體貼微笑著對友人說:咱們去年一別就像是昨天的事,現在已經到春天了,你的頭上并沒有多少白發,還不算老啊!“今已春”三字恰是承接上面兩句而來的,最后一句則是詩人用反問句鼓勵友人:你盛年仍在,依然能有一番作為!
這首詩運用了活潑的古體形式,結構、手法及語言則是詩人從樂府歌行中吸收過來的。詩人在敘事過程中摻雜抒情、寫景,用問答形式渲染氛圍,借描寫景物來寄托寓意,用風趣幽默來開導、勉勵友人。整首詩如同涓涓小河,既清爽明快,又曲折委婉,讀來好似一覽而盡,細品則又回味悠長。
夕次盱眙縣
落帆逗淮鎮,停舫臨孤驛。
浩浩風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歸山郭暗,雁下蘆洲白。
獨夜憶秦關,聽鐘未眠客。
降下風帆停泊在臨淮鎮,船只靠近孤零零的驛站。
浩浩蕩蕩大風揚起波濤,昏昏冥冥夕陽正在落山。
行人歸去山郭漸漸昏暗,飛雁下灘蘆花潔白璀璨。
獨宿舟中想念關中親人,輾轉難眠臥聽鐘聲不斷。
這首詩為詩人旅途中所作。詩人完全運用白描手法,對晚暮江野的蒼涼凄清著意渲染,抒寫了風塵漂泊的羈旅愁思。全詩意境悲郁蒼茫。次,停留。盱眙縣,今江蘇盱眙縣,地處淮水南岸。
本詩主要抒寫了旅途中游子的思緒。詩的前兩句“落帆逗淮鎮,停舫臨孤驛”,意思是說詩人由于在路上遇到風波,便在黃昏時停在一個僻靜冷清的小縣驛站休息。接下來,“浩浩風起波,冥冥日沉夕。人歸山郭暗,雁下蘆洲白”四句,描寫了詩人在驛站休息時,滿眼看到的都是秋日黃昏的一片衰敗、凄涼的景象:驟起的狂風,洶涌的波濤,西沉的落日,暗淡的山城,稀少的行人,蒼茫的蘆洲,悲鳴的飛雁。詩的最后兩句“獨夜憶秦關,聽鐘未眠客”寫的是,入夜,在凄清的驛館中,詩人聽到從遙遠的地方傳來的一陣陣鐘聲,因為想念故鄉,他整夜都未能安然入睡。整個環境、氛圍都襯托出了詩人的心緒,一片濃濃的思鄉之情及滿懷的愁緒,都在景物描寫中自然地流露出來。這首詩和張繼的《楓橋夜泊》可以說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抒發羈旅愁思的著名詩作。這兩首詩的巧妙之處,都在于能將情感寓于景物中,使情感與景物互相交融。本詩著重渲染了曠野蒼茫凄涼的夜景,從而將羈旅漂泊的游子愁思烘托得異常強烈,感人至深。
送楊氏女
永日方戚戚,出行復悠悠。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輕舟。
爾輩苦無恃,撫念益慈柔。
幼為長所育,兩別泣不休。
對此結中腸,義往難復留。
自小闕內訓,事姑貽我憂。
賴茲托令門,仁恤庶無尤。
貧儉誠所尚,資從豈待周。
孝恭遵婦道,容止順其猷。
別離在今晨,見爾當何秋?
居閑始自遣,臨感忽難收。
歸來視幼女,零淚緣纓流。
我整天心里悲傷又痛苦,女兒出嫁叫人增加憂愁。
今天你就要出嫁到楊家,需要乘船沿江逆水行舟。
可憐你們從小沒有母親,我撫育就更加慈祥溫柔。
妹妹自小由你撫育照顧,如今姐妹分離痛哭不休。
見此情我心中愁腸欲斷,自古女大當嫁論理難留。
從小喪母缺少閨中教導,能否侍奉婆母令我擔憂。
幸而嫁的是個良善人家,他們愛憐你可減少怨尤。
為人定要崇尚清貧節儉,嫁妝又何必要完備盡求。
你要孝順恭敬遵從婦道,儀容舉止都應溫順和柔。
你和我們離別就在今朝,再見到你不知何年何秋?
平日閑居還能自我排遣,臨別時傷感像潑水難收。
歸來后看我那年幼小女,悲傷淚珠沿著帽帶滾流。
本詩為詩人送大女兒遠嫁的傷別之作。詩人早年喪妻,遺下兩女,父女三人相依為命,感情頗為深厚。小女兒又是大女兒撫育照顧大的。在大女兒出嫁時,父女、姐妹之間自然難舍難離。詩人真切描寫了惜別情景,表現了父女、姐妹之間的骨肉深情。全詩情辭懇切,感人至深。楊氏女,嫁與楊家的女兒。
本詩開篇就道出大女兒即將出嫁之事:女兒將要嫁到夫家,路途非常遠。女兒幼年就沒了母親,詩人身兼雙親之職,對女兒很是疼愛。在這分別之時,詩人心中極為不忍。但女子大了出嫁是天經地義的事。詩人只好忍著悲痛告誡女兒嫁到夫家后,應恪守禮儀、謹守婦道、侍奉公婆、操持家務、勤勞節儉。通過這些描寫,慈父之愛,骨肉深情,已鮮明地呈現于讀者眼前。“貧儉誠所尚,資從豈待周”兩句,則可作為嫁妝的千秋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