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古詩大全500首
admin
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前不見古代圣君豪杰,后不見今天明主賢人。
只有那蒼茫天地悠悠無限,止不住滿懷悲傷熱淚紛紛。
本詩為詩人登幽州臺抒懷之作。幽州臺,即薊北樓,又名燕臺,史傳為燕昭王為招攬人才而筑的黃金臺。這首詩感慨深沉,語言蒼勁奔放,可謂千古絕唱。后人評價陳子昂只此一詩足以令其流芳百世,名傳千古。
陳子昂具有過人的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諫,但卻不被武則天采納,屢受打擊,心情郁郁悲憤,并曾一度因“逆黨”株連而入獄。他不僅不能實現政治抱負,反而受到排擠,因此萬般苦悶。當他登上幽州臺遠眺時,想到古時的君臣風光無比,自己卻一生坎坷,頓時感到生不逢時,一股悲切之情油然而生。他忍不住潸然淚下,隨即以“山河依舊,人物不同”來表達自己的不滿,抒發了壯志難酬、沒有知音、孤單無助的悲憤。
從內容上看,前兩句,詩人俯仰古今,寫出了時間的綿長。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賢明君王,比如戰國時代禮遇樂毅、郭隗的燕昭王,禮遇田光等人的燕太子丹等。然而,像燕昭王那樣的前代賢君已不能復現,未來的賢明君主也來不及見到,古今對照,詩人頓生“生不逢時”的感嘆。這些感嘆表達了詩人對當朝黑暗政治的痛恨。第三句,詩人憑樓眺望,寫出了空間的遼闊。第四句,詩人描繪了自己孤單寂寞、悲哀苦悶的情緒:詩人登臺遠眺時,只覺宇宙茫茫,天長地久,不禁感到孤單寂寞,愴然落淚。全詩拓開一片廣闊無垠的時空。這無垠的時空與詩人煢煢孑立的身影兩相映照,分外動人。本詩境界遼遠,意境綿長,反映了詩人的高尚情操。這種高尚情操是有志之士的共同心聲,因此更容易引起人們的共鳴。
從藝術手法上看,一句與二句,三句與四句各自形成鮮明的對比,將本詩的情感表達得更為強烈。這首詩雖然短小,但大氣磅礴,意蘊深遠,感情豐富,語言凝練,句式長短不一,音節變化多端,為不可多得的佳作。
送陳章甫
四月南風大麥黃,棗花未落桐葉長。
青山朝別暮還見,嘶馬出門思舊鄉。
陳侯立身何坦蕩,虬須虎眉仍大顙。
腹中貯書一萬卷,不肯低頭在草莽。
東門酤酒飲我曹,心輕萬事如鴻毛。
醉臥不知白日暮,有時空望孤云高。
長河浪頭連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鄭國游人未及家,洛陽行子空嘆息。
聞道故林相識多,罷官昨日今如何?
四月南風吹大麥一片金黃,棗花沒落桐樹葉子已抽長。
早晨青山分別晚上又相見,出門聞馬鳴令我想念故鄉。
陳侯的立身處世襟懷坦蕩,虬須虎眉寬額頭儀表堂堂。
他胸藏詩書萬卷學問深廣,怎么能夠低頭埋沒在草莽。
在城東門買酒同我們暢飲,心寬看萬事都同鴻毛一樣。
喝醉酒酣睡不知天已黃昏,有時獨自將天上孤云眺望。
今日黃河波浪洶涌連天黑,行船在渡口停駐不敢過江。
你這鄭國的游人不能回家,我這洛陽行子也空自嘆息。
聽說你在家鄉舊相識很多,不知罷官回家今對你如何?
李頎寫送別的詩歌,以擅長描寫人物而聞名。本詩就是他的一篇代表詩作,約寫于陳章甫辭官后啟程返回故鄉之時,李頎送他到渡口,用此詩贈別。陳章甫是個才華橫溢、學富五車的人,籍貫并不在河南,但長久隱居在嵩山。他曾經參加科舉并及第,然而因未登記戶籍,沒有被吏部錄用。經過他上書爭取,吏部無法反駁,特意為他請示執事,突破常例而錄用。此事備受天下士子的稱贊,令他名聞天下。但他仕途不順,所以無心官場之事,仍時常住在寺院或郊外,在洛陽周邊活動。前人大多認為陳章甫這次返鄉是回到原籍江陵,然而根據詩里所說的“舊鄉”、“故林”,好像指的是河南嵩山。在詩里,詩人以“洛陽行子”自稱,以“鄭國游人”稱呼陳章甫,可見兩人都是客居他鄉的游子。詩人通過對外貌、動作和心理的描寫,表現了陳章甫光明磊落的胸懷和慷慨豪爽、曠達不羈的性格,抒發了對陳章甫罷官被貶的同情和深摯情意。
本詩的開頭四句,筆調輕松舒坦,彌漫著濃濃的思鄉之情:夏天到了,天氣清爽,田野中麥子金黃,棗花清香,縱馬出門,一路有青山做伴,使人更加懷念從前在舊鄉山林中隱居的閑適生活。此處,詩人以書寫豁達情懷,顯示出陳章甫毫不在意宦途得失的隱士風貌。接下來的八句詩,詩人用形象的細節描寫,極強的藝術概括手法,贊頌了陳章甫的志向與節操,從中可見他光明磊落的胸懷和清高自愛的性格。其中,前四句寫陳章甫的品德、相貌、才華、志向和節操。詩中說他有君子磊落的胸懷,相貌堂堂,才華過人,不甘心沉淪于草野,執意要走出山林、步入仕途。“不肯低頭在草莽”一句,很明顯指的是他上書因無籍而未被錄用一事。后四句寫他形跡不拘,清高自愛,概括地說明了他雖在仕途而實則歸隱的情形。詩中說,他和同僚痛飲,藐視塵世之事,酒酣沉醉,逃避官場,寄寓空中孤云,顯示出他進入官場后與官場不能相合,所以借酒藏德,實則清高。可以想見,他這種思想性格及行為舉止,注定早晚都會離開仕途。這八句為整首詩寫得最精妙之處。詩人先突出陳章甫的磊落胸懷,之后描寫相貌時抓準他的特征,同時體現他的性格;寫才華時強調他的志向和節操,同時又顯示出他的神態;寫行為舉止,又寫出了他的處世原則;寫他的遭遇時則重點體現他的思想傾向。詩人不僅緊扣送別,又說明了陳章甫辭官返鄉的緣由。“長河”兩句為賦而比興,不僅真實地寫出渡口正好遭遇風浪,暫時停止擺渡,同時又暗喻宦途兇險,沒人能給予援助。所以,遠行者與送別者,辭官者與為官者,陳章甫與詩人,都在渡口等待,都無著落。一個是“未及家”,一個則“空嘆息”,都有一種悵惘。而對于此種失意的悵惘,詩人認為不必介懷。所以,詩人在詩的最后兩句用試問的口吻說出世態炎涼、人情冷暖,猜想陳章甫返鄉后的情形,顯示出一種泰然自若的曠達態度,輕松地結束送別。
就整首詩來說,詩人用豁達的情懷,知音的情意,藝術的概括手法,形象的描寫,表現了陳章甫的思想、性格及遭遇,讓人深感同情。而本詩用語輕松,格調豪爽,不因失意而發愁苦之語,不因別離而抒寫愁緒,在眾多送別詩中的確獨具特色。
聽董大彈胡笳弄兼寄語房給事
蔡女昔造胡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
胡人落淚沾邊草,漢使斷腸對歸客。
古戍蒼蒼烽火寒,大荒沉沉飛雪白。
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葉驚摵摵。
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竊聽來妖精。
言遲更速皆應手,將往復旋如有情。
空山百鳥散還合,萬里浮云陰且晴。
嘶酸雛雁失群夜,斷絕胡兒戀母聲。
川為靜其波,鳥亦罷其鳴。
烏珠部落家鄉遠,邏娑沙塵哀怨生。
幽音變調忽飄灑,長風吹林雨墮瓦。
迸泉颯颯飛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
長安城連東掖垣,鳳凰池對青瑣門。
高才脫略名與利,日夕望君抱琴至。
東漢蔡琰曾譜寫胡笳樂曲,彈唱起來共有一十又八拍。
胡人聽了樂曲熱淚灑邊草,漢使聽了面對文姬痛斷腸。
古老烽火臺顯得蒼茫寒冷,塞外荒原陰氣沉沉飛白雪。
先彈撥商弦后撥角弦羽弦,琴聲驚得四郊秋葉簌簌響。
董夫子的琴技高超驚鬼神,引得深山妖精紛紛來偷聽。
慢彈快彈左右逢源都應手,高音將過忽又轉回懷深情。
聞聽琴聲空山百鳥散又集,萬里浮云蔽日也由陰轉晴。
琴聲好像失群雛雁夜哀鳴,又像胡兒緊伏母懷悲哭聲。
琴聲絕妙使川水波平浪靜,連天空中鳥兒也停止啼鳴。
好像烏孫公主思鄉的抽泣,又似文成公主發出哀嘆聲。
幽怨的音調忽然變得飄灑,像長風吹林木大雨敲屋瓦。
琴聲如迸濺的泉水飛樹梢,又似野鹿啼叫跑過廳堂下。
長安皇宮連著門下省院墻,鳳凰池正對著宮中青瑣門。
房琯才學高不計較名和利,日夜盼望著董君來彈琴曲。
這是一首七言古體長詩,詩人通過描寫董大彈《胡笳弄》這一著名琴曲,贊嘆了他高超的彈奏技藝,也以這首詩寄語房給事,為他遇到知音而感到欣喜。董大,董庭蘭,唐代著名音樂家,善彈琴。胡笳,樂器名,本是吹奏樂器,這里是琴曲名。彈胡笳弄,指用琴彈《胡笳弄》曲。房給事,房琯,曾任“給事中”官職,還曾任過宰相。董庭蘭是他的門客。
本詩一開頭不說“董大”而說“蔡女”,營造出突兀之勢。第三、四句說蔡文姬彈琴時,胡人、漢使聞之都悲痛不已的場面,反襯《胡笳弄》曲的動人。第五、六句反過來補寫一筆,寫蔡文姬彈琴時蒼茫凄涼的環境:古老的烽火臺,陰氣沉沉的荒原,飄飛的白雪共同構成一片蒼涼的景象,讓人越發覺得樂聲哀傷、婉轉。上述六句是第一部分,詩人形象地描述了“胡笳聲”的來由及其藝術感染力,將讀者帶入了一個幽深的藝術境界。
從“先拂商弦后角羽”到“野鹿呦呦走堂下”是第二部分。董大彈奏琴曲,的確技藝超群。“先拂”一句寫的是開始彈琴時的動作。董大輕拂琴弦,從商弦到角弦,是說曲調開始的時候緩慢且低沉。琴聲剛一響起,“四郊秋葉”便被驚得紛紛落下。此處的“驚”字用得極妙,非常生動、傳神。詩人不禁稱贊起“董夫子”來,說他的演奏好似“通神明”,不僅驚動了塵世,就連山林里的妖精也來偷聽了!“言遲”兩句總括了董大的高超技藝。“言遲更速”、“將往復旋”是說董大的指法是那樣純熟,運用自如,而那高低起伏的琴音,充滿了激情,好像是由彈奏者的胸內涌出來的。接下來,詩人用“百鳥散還合”、“浮云陰且晴”來形容董大琴聲的忽縱忽收,變化多端,之后又形容那悲愴的琴聲,既像離群的雛雁在哀鳴,又像與母親訣別的胡兒在痛哭。這里,詩人宕開筆墨,想起當年文姬和胡兒永別時的情境,呼應了第一部分“蔡女”的琴聲。而且,詩人用雛雁和胡兒相互對照,更讓人備感琴音之哀婉。接下來兩句,詩人以自然景物來反襯琴音的極大魅力:琴音回響,河流因之停止流動,百鳥因之停止啼鳴,世上的一切皆被琴音所感動了,這不就是“通神明”了嗎?實際上,河流不會真的靜止,百鳥也不會停止啼鳴,只是由于琴音使聽者著迷了,令聽者滿耳中只有琴音罷了。然后詩人又指出,董大彈琴曲不止是聽起來悅耳,他還可以完美地展現出琴曲的韻致。仔細傾聽,那低沉的幽咽之聲,就像漢朝烏孫公主遠嫁異國的悲泣,唐代文成公主遠嫁吐蕃的哀嘆,這和蔡文姬作《胡笳弄》的心情是非常吻合的。
“幽音”之后四句,詩人才開始由正面描寫琴音,且使用了很多生動的比喻。“幽音”為低沉之音,然而一經過變調,便變得“飄灑”起來。時而如“長風吹林”,時而似雨敲屋瓦,時而像迸濺的泉水飛過樹梢,時而又如野鹿呦呦叫著跑到堂下。琴音悠揚明快,變化無窮,怎能不讓聽者為之陶醉呢?這一部分,詩人從多個角度展現董大彈《胡笳弄》的情境。因為董大精湛的技藝,蔡文姬“十八拍”中動人的琴韻才獲得完美的體現。詩人對董大的贊嘆傾慕之情,溢于言表。
詩的最后四句,是詩人“寄語房給事”的。唐代的都城在長安,皇宮坐北朝南,禁中左右兩邊分別是門下省和中書省。“鳳凰池”指中書省,青瑣門為門下省的闕門。給事中恰是門下省的重要職位。詩中沒有正面提及房琯,但房琯已然在詩中,而且詩人巧妙地暗示了他靠近宮廷,官位使人羨慕。在詩的最后,詩人用贊美之語結束全篇:房琯不但才學高,且不看重功名利祿,超凡灑脫。這種德行高尚之人,正時刻盼著董君你抱琴前去呢!此處也暗示董大有幸遇到知音,實在令人羨慕。而詩人對董大彈所奏的《胡笳弄》的贊賞,以及所進行的生動傳神的描寫,當然也是只有知音才能做到的。
聽安萬善吹觱篥歌
南山截竹為觱篥,此樂本自龜茲出。
流傳漢地曲轉奇,涼州胡人為我吹。
傍鄰聞者多嘆息,遠客思鄉皆淚垂。
世人解聽不解賞,長飚風中自來往。
枯桑老柏寒颼飗,九雛鳴鳳亂啾啾。
龍吟虎嘯一時發,萬籟百泉相與秋。
忽然更作《漁陽摻》,黃云蕭條白日暗。
變調如聞《楊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歲夜高堂列明燭,美酒一杯聲一曲。
從南山截段竹筒做成篳篥,此種樂器本來是出自龜茲。
流傳到漢地曲調變得新奇,涼州胡人安萬善為我奏吹。
座旁的聽者個個感慨嘆息,思鄉的游客人人悲傷落淚。
世人只曉得聽曲不懂欣賞,樂人就像獨行于暴風之中。
又像風吹枯桑老柏寒颼颼,還像九只雛鳳鳴叫啾啾啼。
好似龍吟虎嘯同時都爆發,有如萬籟齊響秋天百泉匯。
忽然變作《漁陽摻》的悲壯曲,頓使白日轉昏暗烏云翻飛。
再變如同《楊柳枝》熱鬧歡快,仿佛看到上林苑繁花似錦。
除夕夜高堂上明燭放光芒,喝杯美酒再欣賞一曲觱篥。
本詩描寫了詩人聽胡人安萬善演奏觱篥的感受,也是描寫音樂的名篇,還是用自然物作比喻,使抽象的不易把握的音樂鮮明形象地顯現出來,表現了詩人音樂修養的高深。安萬善,涼州胡人。觱篥,一作篳篥,古代樂器,狀如喇叭。
在李頎的詩中,有三首是涉及音樂的。一首是寫琴,即《琴歌》,從動靜兩方面描寫,皆從背景落筆;一首是寫胡笳,即《聽董大彈胡笳弄兼寄語房給事》,用兩個賓客托出一個主人,從正面描寫樂曲《胡笳弄》的演奏;本詩是寫觱篥,也是從正面描寫,以欣賞它的聲音作為整首詩的筋脊。這三首詩的構思、風格,很容易雷同,詩人卻將他們寫得各具特色。本詩的轉韻非常精妙,全詩共十八句,根據詩情的發展,共換了七個不一樣的韻腳,聲韻詩情,相輔相成。
開篇“南山”一句,說明觱篥這種樂器的原材料。后面一句,指出這種樂器的出處。這兩句,詩人由樂器的來源寫起,用筆樸素,使用的是入聲韻,同琴歌、胡笳歌的開篇一樣,這是李頎詩的特點,即描寫音樂的詩歌,都是以清朗、響脆之語開篇。隨后,詩人轉用柔細的四支韻來寫這種樂器的流傳、吹奏者和音樂產生的效果。“流傳漢地曲轉奇”四句,寫樂曲優美動聽,具有非常強的感染力,人們皆被感動了。接下來,詩人忽又提高音節,以高且沉的上聲韻一轉,說人們只是泛泛地聽而不會欣賞音樂的美好絕妙,致使安萬善吹奏觱篥依然難免有冷清之感,就像獨自往來于大風之中。“長飆風中自來往”中的“自”字,用筆極重。寫到這里,詩人忽然停住,轉而寫流利的十一尤韻,開始正面描摹這一樂器的種種不同的聲音:觱篥發出的聲音,有時像冷風吹樹,颼颼作響。而樹又分為闊葉落葉的干枯桑樹和細葉常青的老柏樹,其聲音自然有所不同,可見詩人描摹之細膩。觱篥發出的聲音,有時又像九只雛鳳啾啾齊鳴;既像龍吟虎嘯同時爆發,還像百道飛泉與秋天的種種聲音交匯在一起。然后,詩人依然用形象的比擬來描寫變調。先變為低沉,后變為歡鬧。低沉處,詩人用《漁陽摻》鼓來比擬,就像漫天沙塵,天昏地暗,用的是下咽之聲;歡鬧處,詩人用《楊柳枝》曲來比擬,就像春天皇家的上林苑里的百花爭艷,用的是充滿生機的十一真韻。接下來,詩人驀然從對聲音的沉醉中,回到了現實中。“楊柳”和“繁花”都是春天的景象,而此時是哪個季節呢?“歲夜”兩字點出此時恰是除夕,且并非是在做夢,而是真真切切地在點著明燭的高堂之上,因此詩人產生了“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想法。既然人生如夢,還是盡情暢飲美酒、欣賞音樂吧!末句“美酒一杯聲一曲”,體現了詩人對音樂的熱愛,同上文“世人解聽不解賞”一句相照應,顯出詩人和“世人”的不同。也正因為詩人的存在,安萬善就不會再有大風中獨自往來的慨嘆了。因為最后兩句寫的是“汲汲顧影,惟日不足”的心情,故而,詩人又使用了急促的入聲韻,依然用清朗、響脆之語收束全篇。前后相互對應,可見詩人是有意而為之。本詩和另外兩首最不一樣的地方,除了多次轉韻之外,主要還是最后兩句體現的詩人內心的思想感情。《琴歌》里,詩人僅是平淡地指出自己奉命千里迢迢來到清淮,并沒有動感情;《聽董大彈胡笳弄兼寄語房給事》里詩人也僅是說房給事不看重功名利祿,并沒有涉及自己。本詩卻不一樣。時間為除夕,堂上高燃明燭,詩人正在守歲。在這一年即將結束的夜晚,詩人怎能不產生韶華易逝、光陰虛度之感呢?這種虛無感又該怎么排解呢?“美酒一杯聲一曲”或許是無奈之下的一個方法。這種意境是另外兩首詩中所沒有的。詩人僅用十四個字在詩的末尾稍稍一提,隨后就擱下,其用意之隱晦、含蓄,也是另外兩首詩所不具備的。
在此之后,李商隱曾經寫下“一杯歌一曲,不覺夕陽遲”之句,北宋詞人晏殊《浣溪沙》中亦有“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之句,上述取材和用字,皆與李頎本詩中的最后兩句一樣。然而,同是一種惘惘之情,李頎用典雅華美的字詞,簡單的句法含蓄地表達;李商隱用舒緩的態度,慨嘆的口氣低低吟詠;晏殊則用曲折婉轉的情趣、悠然自得的語句細細述說。風格雖然不一樣,卻有相互關聯的地方,由此可見李頎沾被之深遠。
琴歌
主人有酒歡今夕,請奏鳴琴廣陵客。
月照城頭烏半飛,霜凄萬木風入衣。
銅爐華燭燭增輝,初彈淥水后楚妃。
一聲已動物皆靜,四座無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從此始!
主人家設酒我們歡度今宵,請來彈琴的名師把琴彈奏。
月照城頭烏鵲在空中分飛,萬樹染寒霜秋風吹透衣服。
銅爐燃香料花燭更增光輝,先彈的淥水曲后彈楚妃嘆。
琴聲一響萬物都安靜無聲,四座無言星光暗淡天快亮。
我奉命千里迢迢來到清淮,聽琴后宣告從此歸隱云山!
本詩描寫李頎在一次酒宴上聽琴的情景。李頎有三首涉及音樂的詩,可和白居易、李賀等人的相關詩作相比美。本詩寫琴歌的特色是未對琴聲做正面描寫,而側重環境烘托和氣氛的渲染,以琴聲一響萬物皆靜,四座無言,并引起詩人辭官歸隱之念,突出表現了琴音的悅耳動聽和神奇的感染力。
詩的開頭兩句寫沒有彈琴前,因飲酒而引出彈琴。
第三、四句寫彈琴之前的夜晚景色:月亮照著城頭,烏鵲空中分飛,萬木染遍寒霜,冷風吹透衣衫。詩人用描寫屋外秋夜的清冷,反襯屋內華燭同燃的歡快氛圍。
第五、六句寫琴師剛開始彈琴時的情形:銅爐周圍香氣繚繞,華燭搖曳增輝,琴師先彈的《淥水曲》,后彈的《楚妃嘆》。
第七、八句寫琴曲的優美動聽:琴聲一響,萬物都寂靜無聲了,四座之人都不再言語,一直彈到群星將稀。這些描寫從側面烘托了琴曲的動人魅力。這一成功的藝術表現方法對白居易的《琵琶行》影響很大,其中的“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兩句,看來即是從“一聲已動物皆靜,四座無言星欲稀”中化用來的。
詩的末兩句寫詩人聽完琴曲后,忽然產生了罷官隱居的念頭,更進一步體現了琴曲的優美動人。《唐才子傳》中說李頎“性疏簡,厭薄世務”。后來,他果真罷官返鄉歸隱。
整首詩寫時間、景色、琴聲、人物,逐步深入,環環相扣,章法齊整,層次清晰;詩人描寫琴聲,主要運用反襯手法,令琴聲顯得更加美妙、動聽。
夜歸鹿門歌
山寺鳴鐘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
人隨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
巖扉松徑長寂寥,唯有幽人獨來去。
山寺里鐘響天色已經黃昏,漁梁渡口一片爭渡喧鬧聲。
行人們沿著江岸走向江村,我也乘著小船回到了鹿門。
鹿門的月光照得樹木含煙,不知不覺來到龐公隱居處。
巖洞的松間小路分外寂靜,只有我這隱居人獨自來去。
孟浩然家在襄陽城郊的峴山附近,漢江西岸。鹿門山則在漢江東岸,與峴山隔江相望,距離不遠。漢末著名隱士龐德公因拒征而舉家隱居鹿門山,從此鹿門山就成了隱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隱居峴山南園的家里,四十歲赴長安謀仕不遇,遍游吳、越數年后還鄉,一心追隨龐德公的行跡,在鹿門山尋一住處,故而題曰“夜歸鹿門”,旨在標明這首詩是在歌詠歸隱的情懷志趣。鹿門,山名,在今湖北省襄樊市。
前兩句寫傍晚江行見聞。詩人聽著山寺傳來黃昏報時的鐘響,望見渡口人們搶渡回家的喧鬧。這悠揚的鐘聲和嘈雜的人聲,顯出山寺之靜和世俗之喧。兩相對照,喚起讀者聯想,使詩人在船上閑望沉思的神情及瀟灑超脫的風姿如在眼前。
三、四句寫世人回家,而詩人離家前往鹿門。兩樣心情,兩種歸途,表現了詩人深諳隱逸之趣,悠然自得。
五、六句寫詩人夜登鹿門山山路,在龐德公隱居之處,體會到隱逸之妙。“鹿門月照開煙樹”,月光灑射給山樹帶來朦朧的美感,令人陶醉。詩人似乎不知不覺之間就來到歸隱之地,然后猛然恍然大悟:原來龐德公就是隱居在這里啊!這微妙的感受,親切的體驗,表現出深深的隱逸情趣和意境:詩人為大自然所融化,以至于忘乎所以。
最后兩句描寫“龐公棲隱處”的境況,點破隱逸的真諦。這“幽人”是龐德公和詩人的結合,因為詩人徹底領悟了隱逸之趣和真諦所在:在這個天地里,詩人與塵世隔絕,唯以山林為伴,卻也有別樣情趣。
本詩歌詠了清高隱逸的情懷志趣,感情真摯平淡,卻尤見其美,讀來頗像一則隨筆素描的山水小記。但它的主題其實是抒寫詩人清高隱逸的情懷志趣和道路歸宿。詩中所寫的從日落黃昏到月懸夜空,從漢江舟行到鹿門山途,實質上就是從塵雜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隱逸道路。
夢游天姥吟留別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
越人語天姥,云霓明滅或可睹。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
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到剡溪。
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開。
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
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
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世東流水。
別君去兮何時還,
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航海人談起神仙居住的瀛洲,在煙波渺茫海上實在難尋求。
越人說起天姥山來眉飛色舞,云霞明滅中有時還能看清楚。
天姥山高聳入云橫臥在天外,山勢雄偉超出五岳掩蓋赤城。
天臺山險峻高有四萬八千丈,好像朝拜天姥山向著東南傾。
我因懷念天姥山才夢游吳越,一夜之間就飛過了鏡湖明月。
鏡湖的月光映照著我的身影,穿云破霧一直把我送到剡溪。
謝靈運住宿的地方至今還在,湖中綠水蕩漾傳來凄清猿啼。
腳穿著當年謝公特制木屐鞋,攀登上高入青云的層層石梯。
半山腰就看見了紅日出大海,高空中傳來了清脆的天雞啼。
山巒重疊道路萬轉路徑難辨,迷戀山花怪石不覺天已黃昏。
熊吼龍嘯震動著山巖和流泉,整個深林戰栗層層山峰驚顫。
密云黑沉沉眼看就要下大雨,動蕩蕩的水面已經生起霧煙。
轉眼之間電光閃閃疾雷轟鳴,忽剌剌山巒好像要倒塌崩摧。
神仙居住的洞府緊閉著石門,訇然一聲從中間猛然地裂開。
洞府廣闊迷茫看不清楚洞底,日月照耀著金碧輝煌的樓臺。
用彩虹做衣裳駕著長風為馬,云中的神仙從天上飄然而下。
老虎彈著琴瑟鸞鳳駕著長車,仙人們依次排著隊列密如麻。
見此情景我禁不住魂驚魄動,從幻夢中驚起發出長長嘆息。
醒來時看見床上只有枕和席,夢中的煙霞奇景一切全消失。
人世間的歡樂也不過如此啊,古來萬事都像不返的東流水。
同諸君分別不知何時能回還,
且把我的白鹿牧放在青崖間,想要走時便騎上它去訪名山。
怎么能低頭彎腰去侍奉權貴,使我不能夠快活臉上無歡顏!
該詩是李白的代表作,記述了他的夢。詩人用充滿想象的文字描繪了一個夢中的神仙世界,抒發了他在政治上受挫后的郁悶心情和對生活的極度不滿,也表達了他對理想的追求,以及不愿侍奉權貴而渴求自由的心情。
該詩由三部分組成。開頭到“對此欲倒東南傾”是第一部分,交代詩人入夢的原因。詩人開篇便說瀛洲是傳說中的海外仙境,虛幻縹緲,無法尋求,而浮云彩霓中的天姥山卻是真實生活中的“仙境”。這里,詩人以虛寫實,以寫瀛洲襯托出天姥山的雄奇。天姥山和天臺山相對,靠近剡溪,景色秀美,峰巒疊嶂,在越東頗為有名,但和五岳相比就難免相形見絀了。然而,在這首詩中,詩人卻說天姥山比五岳還要高聳挺拔,連天臺山都要傾倒在它面前。應該說,詩人夢中的天姥山其實是他一生所看到的奇峻山川在頭腦中的再造幻影。
第二部分從“我欲因之夢吳越”到“仙之人兮列如麻”。在這一部分,詩人運用了奇特的想象、夸張手法,描寫了夢游天姥山時所看到的一切。在夢境中,詩人好像在月光中飛渡鏡湖。月光把他的身影照在湖面上,又將他送到當年謝靈運歇息的地方。詩人腳著謝靈運當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謝靈運當年到過的青云梯。接著,詩人經過回轉的石路,在幽暗的深山中看見海日升起,天雞高叫,一片黎明前的曙色。但當他在迷人的山花和石頭旁邊休息起來,忽然感覺到暮色降臨。暮色中,熊咆龍吟震得山谷轟響、森林驚顫、層巔戰栗。如果說熊、龍能以吟、哮表達情感的話,那層巔、深林的戰栗和驚悚,以及煙、水、青云的陰郁,都是詩人的意動寫法。詩人將環境和自身的情感協成一體,形成一個統一的情感氛圍。接下來,全詩達到了高潮,詩境也由奇特轉入奇幻。在使人驚懼的幽暗暮色中,突然“丘巒崩摧”,“訇然中開”了一個洞天福地般的神仙世界:在鼓瑟的虎、駕車的鸞簇擁下,“駕風為馬霓為衣”的云之君,受命于詩人之筆,來赴仙山的盛會。
第三部分從“忽魂悸以魄動”到結尾。這部分寫仙境忽然消失,夢境破滅,詩人驚悸著回到現實。夢境不在了,詩人躺在枕席之上,恍然如夢。發出“古來萬事東流水”的慨嘆。但幸而詩人有“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的想象和胸懷,又讓他自黯淡人生中見到一絲光明。接著,詩人又發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豪言,將他在長安流連朝堂時遭遇到的郁悶一吐而出。同時,這一句也點明了全詩借夢游名川仙境來抒發詩人追求自由人生,反抗權貴壓迫的主題。本詩表達了無數懷才不遇的封建文人的心聲。
本詩內容豐富,情節曲折,文筆華麗,意境雄奇,是一首偉大的浪漫主義詩歌。
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
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
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
廬山秀出南斗旁,屏風九疊云錦張,
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闕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掛三石梁。
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崖沓嶂凌蒼蒼。
翠影紅霞映朝日,鳥飛不到吳天長。
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
黃云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為廬山謠,興因廬山發。
閑窺石鏡清我心,謝公行處蒼苔沒。
早服還丹無世情,琴心三疊道初成。
遙見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盧敖游太清。
我本來像那個接輿楚狂人,高唱著諷刺歌兒嘲笑孔丘。
手中拿一根鑲綠玉的棍杖,大清早辭別著名的黃鶴樓。
攀登五岳尋仙道不畏路遠,一生喜好到名山勝地遨游。
秀美的廬山聳立在南斗旁,峰巒九疊起伏像彩云鋪張,
山色倒影映在湖中泛青光。
金闕巖前雙峰高聳入云端,三疊泉像銀河倒掛三石梁。
香爐峰瀑布與它遙遙相望,重崖疊嶂聳云霄莽莽蒼蒼。
翠影紅霞與朝日相互輝映,鳥兒也飛不過吳天廣又長。
登高遠望天地間壯觀景象,大江滾滾東流去永不回還。
天上萬里黃云變動著風色,江流波濤九道如雪山奔淌。
我喜歡為雄偉的廬山歌唱,這興致因廬山風光而滋長。
閑時觀看石鏡使心神清凈,謝靈運足跡早已蓋滿青苔。
我要早服仙丹去掉人世情,修煉琴心三疊學道會初成。
遠遠看見仙人就在彩云中,手里舉著芙蓉花朝拜玉京。
先約好和神仙在九天相見,還邀請盧敖一起遨游太清。
本詩為寫景名篇。詩人以大手筆描繪了廬山雄奇壯麗的風光,可謂描寫廬山的千古絕唱。同時,這首詩也表現了詩人的豪邁氣概,抒發了詩人寄情山水、縱情遨游、狂放不羈的情懷,流露了詩人因政治失意而避世求仙的憤世之情。全詩氣勢雄偉,詞采壯美,逸興飛動,奔放不羈,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相傳周武王時有匡俗兄弟七人在廬山結廬,仙去廬存,故稱廬山。盧虛舟,唐肅宗時曾任殿中侍御史。
金陵酒肆留別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春風吹拂柳花滿店飄酒香,吳姬捧出美酒請客人品嘗。
金陵的子弟們紛紛來相送,主客暢飲頻頻舉杯共盡觴。
請你們試問這東流的江水,離情別意同它比誰短誰長?
本詩是一首惜別詩,描寫了陽春時節詩人離開金陵時在一家江南酒肆里,“當壚姑娘勸酒,金陵少年相送”的送別場景。全詩通過熱情洋溢、明快流暢的語言,反映了詩人與友人之間深厚的友誼,也表現了詩人豪放的性格。詩雖短小,情卻深長。尤其是最后兩句,詩人通過新穎奇特的想象,借奔騰的江水來傾吐自己的感情,感染力很強。
前四句描寫了金陵春天令人陶醉的美景。第一句“風吹柳花滿店香”寫得飄逸生動,詩人只用了七個字,就將金陵春光中的柳絮和酒客陶醉在風中的情態生動地表現了出來。柳絮本來是沒有香味的,“香”字其實是形容春的氣息,同時也引出了下一句的酒香。但從此句來看,“店”究竟為何店,尚不明朗。不過,詩人緊接著便在下一句“吳姬壓酒勸客嘗”中補充交代了這家店的性質——酒店:當壚的吳姬捧出新鮮的美酒,請客人品嘗。“吳姬壓酒”一句在上一句闃無一人的境界基礎上推出了人物,使整個畫面頓時變得生動起來。柳絮飛揚,酒香飄溢,讓置身于店中的人分不清是柳香還是酒香。
第三句中出現的“金陵子弟”,使酒店的氣氛變得更熱烈了。一般人在離別時,由于愁情滿懷,所以無心飲酒。此時,酒肆中的吳姬勸酒已使詩人頓覺有情,“金陵子弟”的出現則更讓詩人動情。詩人酒性大發,不愿離去。但“來相送”三個字一轉折,使原先異常熱鬧的場面頓添幾分冷色,使離愁盡顯出來。而下一句“欲行不行各盡觴”,寫要走的詩人和來相送的金陵子弟們頻頻干杯、盡情暢飲。此句雖然不寫道別,但是離愁別緒盡在其中。
最后兩句“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含蓄巧妙,意境深遠,用有形的流水襯托出無形的離意,把詩人的感情表現得像江水那樣悠然無盡。
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評價本詩道:“語不必深,寫情已足。”詩人把一群友人送別自己時的場面描寫得酣暢淋漓。此詩雖然是寫送別,但基調豪邁,氣韻灑脫,表現了詩人年輕時風流倜儻、瀟灑不羈的情懷。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昨天的時光離我而去不可能留,
今天的日子擾亂我心多么煩憂。
萬里長風送走南飛的秋雁,面對此景正可暢飲醉高樓。
你的文章建安風骨令人敬,中間謝朓詩文又清新秀發。
都懷著豪情壯志奮然欲飛,真想飛上青天去攬摘明月。
壯志難酬抽刀斷水水更流,命運多舛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要是如此不稱意,不如明朝散發泛舟去飄游。
本詩為餞別抒懷詩。詩人在秋日于謝朓樓送別族叔李云,撫今思昔,談古論今,借酒澆愁,抒發有志難申、理想破滅的悲憤,顯示了他狂放不羈的胸襟。宣州,今安徽省宣城縣。謝朓,南朝齊詩人。謝朓樓為謝朓任宣州太守時所建。校書,官名。叔云,指李白族叔李云。
頭兩句,詩人既沒有寫餞別也沒有寫樓,而是直抒胸臆,寫出心中的憂煩。“昨日之日”和“今日之日”既表現了詩人壯志未酬的苦悶,也表達了他對當時腐敗政治的不滿。但是,隨后兩句就從苦悶轉到長風送秋雁的曠達畫面,詩人豪邁豁達的心胸可見一斑。
“蓬萊”四句承接上句,通過餞別時對主客雙方的描寫,表現了詩人的文藝觀和高尚的情操,也表達了詩人對李云的贊美。唐朝人多用蓬山、蓬閣指代秘書省。李云是秘書省校書郎,詩人用“蓬萊文章建安骨”來贊揚李云的文章有建安風骨般的剛勁。“小謝”指謝朓,這里,詩人是用謝朓來自比,形容自己同他一樣有著清新奇麗的詩風。這一句也彰顯出詩人的自信。
第七、八句,詩人接著寫彼此的意興,說雙方都豪情滿懷、逸興勃發,甚至想飛到天上去攬取明月。詩人酒到濃時的這番話表露了他率真、豪放的性格和對高尚目標的追求。
末四句抒發了詩人心中的苦悶和感嘆。現實中并沒有“長風萬里送秋雁”的自由之境,詩人只能在精神世界中幻想飛翔。于是,一旦回到現實之中,詩人就更加憂悶,很想用“抽刀斷水”來斬斷煩惱。這個比喻不僅富有創意,而且非常有生活氣息。
本詩是豪邁與清新的高度統一,表現了詩人博大的胸懷、率真的性格和運用語言的高超技巧。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
平沙莽莽黃入天。
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
隨風滿地石亂走。
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
漢家大將西出師。
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
風頭如刀面如割。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
幕中草檄硯水凝。
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
車師西門佇獻捷。
你沒看見嗎?那遼闊的走馬川靠近那雪海邊,
茫茫無邊的黃沙連接云天。
輪臺九月整夜里狂風怒吼,走馬川的碎石個個大如斗,
狂風吹得斗大碎石滿地走。
這時匈奴牧草繁茂軍馬肥,侵入金山以西煙塵滾滾飛,
漢家的大將率軍開始征西。
將軍穿著鎧甲夜里也不脫,黑夜行軍戈矛彼此相碰磨,
寒風凜冽吹到臉上像刀割。
馬毛掛著雪花還汗氣蒸騰,五花馬的身上轉眼結成冰,
營幕中寫檄文硯墨也凍凝。
敵軍聽到大軍出征應膽驚,料他們不敢與我短兵相接,
將士在車師西門等待報捷。
岑參在擔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判官時,為出兵西征的封常清寫下了這首送行詩。本詩的筆觸雄奇有力,描寫邊塞戰斗生活的豪邁。
詩人開篇極筆描寫了惡劣的環境,并用反襯的手法重點表現了邊疆戰士不畏困難、斗志昂揚的愛國情操。前三句沒有一個“風”字,卻恰切地抓住了風“色”:白天,狂風怒吼,飛沙走石,不見天日。接著三句從暗寫轉到明寫,行軍從白天進入黑夜。雖看不見風“色”,但能聽見風聲:狂風肆虐,一個“吼”字形象地突出了風勢之大;石頭被風吹得滿地飛滾,一個“亂”字更是表現了風的狂躁。
下面,詩人通過虛寫漢代軍隊與匈奴交戰,來實寫唐代軍士對嚴寒的天氣毫不畏懼,冒雪作戰。草黃馬壯之時,敵軍開始進攻。“煙塵飛”是對報警的烽煙和敵軍鐵騎卷起的煙塵交織在一起的景象的描寫,不僅渲染了戰前的形勢,也點明了唐軍早有準備。通過典型的環境和細節描寫,詩人描寫了唐軍的英勇:“夜不脫”寫了將軍的以身作則;“戈相撥”寫大軍夜晚疾行時的嚴整肅穆;“風頭如刀面如割”則是描寫邊疆的寒冷,與前面對風的描寫呼應,也是詩人對大軍行進的感受。接下來的三句中,詩人對馬汗成冰、硯水凍結進行了細致的描摹,極力渲染了寒冷的天氣、艱苦的環境和緊張的戰前氣氛,充分描寫出軍士們充滿豪情的戰斗精神。
結尾三句,詩人斷定敵人必定望風潰逃,預祝唐軍凱旋。
本詩文字流暢,自然天成。
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輪臺城頭夜吹角,輪臺城北旄頭落。
羽書昨夜過渠黎,單于已在金山西。
戍樓西望煙塵黑,漢軍屯在輪臺北。
上將擁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軍行。
四邊伐鼓雪海涌,三軍大呼陰山動。
虜塞兵氣連云屯,戰場白骨纏草根。
劍河風急雪片闊,沙口石凍馬蹄脫。
亞相勤王甘苦辛,誓將報主靜邊塵。
古來青史誰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
輪臺城頭夜里吹起號角,輪臺城北旄頭星正降落。
軍書昨夜從渠黎傳到京,單于已在金山西邊入侵。
從哨樓向西望煙塵滾滾,漢軍就駐扎在輪臺北境。
上將持著符節出師西征,黎明時軍笛響大軍起程。
戰鼓四起雪海涌起波濤,三軍齊呼陰山發出共鳴。
敵軍營中一派陰沉殺氣,古戰場上白骨纏著草根。
劍河寒風猛烈大雪鵝毛,沙口石頭凍裂馬蹄凍脫。
亞相為了王事甘冒辛苦,立誓報效國家平定邊境。
古來青史垂名屢見不鮮,如今將軍功名勝過古人。
本詩和《走馬川行》是同一時間、同一事件、贈饋同一對象的作品。但本詩的手法和前詩不同,是直接描寫戰陣。
前六句寫戰前雙方嚴陣以待的緊張形勢。與《走馬川行》先寫自然環境不同,本詩直接描寫戰陣,表明軍隊已經進入戰備。前兩句兩次用“輪臺城”渲染當時的戰斗氣氛。而“夜吹角”、“旄頭落”兩詞,在烘托我軍同仇敵愾情緒的同時,也暗示了我軍的必勝氣勢。氣勢渲染到一定程度,詩人卻宕開一筆,點明局勢緊張的因由。這種倒置的手法使開頭更加奇崛。“單于已在金山西”與“漢兵屯在輪臺北”句式相同,表現了兩軍對壘局勢的緊張,也說明大戰即將開始。
下面四句寫白天出兵。詩人極筆描寫了吹笛伐鼓的軍隊聲勢。至此,出師時的從容和開頭的緊張對比強烈,更加突出軍隊的聲勢。
后四句描寫艱苦的戰斗。“虜塞兵氣連云屯”說明對方軍隊人數眾多。這里,詩人是通過描寫對方兵力之強來襯托我方兵力更強,是以強寫強。“戰場白骨纏草根”說明戰后必有大量的傷亡。以下兩句又極寫天氣寒冷。“劍河”、“沙口”這些地名顯露出濃重的殺氣,是泛指。“風急雪片闊”、“石凍馬蹄脫”則更加表現了邊疆氣候的特點。通過描寫寒冷與犧牲,詩人歌頌了軍士奮不顧身的精神。
結尾四句用歌頌收束全文,提前預測凱旋,照應題目。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北風卷地而起吹折白草,胡地塞外八月滿天飛雪。
忽然一夜好像春風吹來,千樹萬樹梨花迎風盛開。
雪花飛進珠簾浸濕羅幕,狐袍不暖錦被也嫌單薄。
將軍的角弓凍得拉不開,都護的鐵衣冰冷難穿戴。
浩瀚沙漠覆蓋著百丈冰,萬里長空布滿暗淡陰云。
中軍設宴歡送回京客人,胡琴琵琶與羌笛齊演奏。
傍晚雪花在轅門紛紛飄,紅旗凍凝風吹也不翻動。
從輪臺東門送你回京去,出發時雪花落滿天山路。
山路迂回霎時看不見你,雪上留下一行馬蹄印跡。
天寶十三年(754年),岑參再次出塞,出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在給前任武判官送行之時,詩人寫了本詩。本詩寫于輪臺,是一首歌詠邊地雪景的詩歌,寄托了送別的感情。雖然寫雪中的離別,但詩人緊扣題目來勾勒邊塞大雪飄飛的壯麗景色,句句寫雪。
本詩圍繞“雪”展開。開頭寫雪景,把野外的冬景和南方的春景對比著寫,好似一夜之間天地回春。接著,詩人由帳外寫到帳內,突出天氣的寒冷。然后又寫到帳外,勾勒出塞外壯觀的雪景,為下文的送別鋪墊環境。結尾寫詩人送武判官出門時,正遇大雪。黃昏時的山路曲折難走。武判官的身影已經消失不見,詩人卻依舊遠望。這兩句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眷戀,也反映出了兩人之間的深厚友誼。本詩連用了四個“雪”字,串聯起“別前”、“餞別”、“臨別”、“別后”幾個與雪有關的畫面。全詩景色別致,色彩清麗,頗為動人。
本詩內涵豐富,意境鮮明獨特,既豪邁又柔美,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本詩的語言明快優美,善于換韻,且能與場景的交替相配合,節奏旋律參差有致。在《昭昧詹言》中,清代桐城派文學家方東樹曾夸贊這首詩“忽如六句,奇才奇氣,奇情逸發,令人心神一快”。
韋諷錄事宅觀曹將軍畫馬圖
國初已來畫鞍馬,神妙獨數江都王。
將軍得名三十載,人間又見真乘黃。
曾貌先帝照夜白,龍池十日飛霹靂。
內府殷紅馬腦盤,婕妤傳詔才人索。
盤賜將軍拜舞歸,輕紈細綺相追飛。
貴戚權門得筆跡,始覺屏障生光輝。
昔日太宗拳毛騧,近時郭家獅子花。
今之新圖有二馬,復令識者久嘆嗟。
此皆戰騎一敵萬,縞素漠漠開風沙。
其余七匹亦殊絕,迥若寒空動煙雪。
霜蹄蹴踏長楸間,馬官廝養森成列。
可憐九馬爭神駿,顧視清高氣深穩。
借問苦心愛者誰,后有韋諷前支遁。
憶昔巡幸新豐宮,翠華拂天來向東。
騰驤磊落三萬匹,皆與此圖筋骨同。
自從獻寶朝河宗,無復射蛟江水中。
君不見金粟堆前松柏里,龍媒去盡鳥呼風。
開國以來就有人繪畫鞍馬,畫得最神妙的首推江都王。
將軍善畫馬匹聞名三十年,人間又能見到神馬真乘黃。
曾經畫出先帝良馬照夜白,畫成以后龍池十天霹靂響。
先帝賞賜內庫殷紅瑪瑙盤,婕妤傳達詔命才人去索取。
將軍跪拜接受賜盤剛回歸,眾人拿著輕綃細絹緊追隨。
達官權貴得到你一幅手跡,方才覺得臉上有光室生輝。
過去太宗有匹寶馬拳毛,近日郭家又有名馬獅子花。
現在你新圖畫的兩匹駿馬,又讓看的人個個感嘆驚訝。
這都是以一當萬的好戰馬,在這畫面上馳騁迎著風沙。
圖中其他七匹馬也很絕妙,遠看很像在寒空踏著煙雪。
馬蹄在長長楸樹道間奔騰,養馬官員與役卒整齊排列。
最可愛的九匹馬各顯神采,相互顧盼氣勢清高又沉穩。
借問苦心愛馬的人都有誰,后代有韋諷前代有個支遁。
回憶從前天子巡幸新豐宮,滿天翠羽旗向著長安城東。
三萬匹駿馬奔騰各具神姿,都與這畫中的馬筋骨相同。
自從河宗獻寶穆王歸天后,再也沒有玄宗巡幸那樣盛。
您沒見到金粟堆前松柏樹林里,寶馬去盡只有鳥兒鳴西風。
本詩為詩人的詠畫名作。全詩盛贊了曹霸將軍畫馬技藝的高超和聲名的隆盛,以及他的畫作九馬圖的栩栩如生,美妙超絕。全詩也通過描寫觀畫寓托詩人對世事盛衰興亡的感慨。在經歷了玄宗、肅宗、代宗三代帝王相繼當政的不安定生活后,詩人難免生出世事變換、人世滄桑、浮生如夢之感。于是,詩人在代宗廣德二年作了本詩。當時,詩人的友人韋諷出任閬中錄事參軍,家藏曹霸畫馬圖。曹將軍,即曹霸,開元中名畫家,常奉召畫御馬及功臣,官至左武衛將軍。安史之亂后,他流落在四川。詩人在本詩中借馬喻人,明寫馬的筋骨氣概,實則寄托詩人的情感和抱負。詩人通過對《九馬圖》大加贊賞,表達自己對先帝的無比忠誠。這正如浦起龍在《讀杜心解》中所說:“身歷興衰,感時撫事,惟其胸中有淚,是以言中有物。”
本詩在結構和章法上都有獨到絕妙之處。在章法上,詩人開篇所描寫的意境奇妙高遠,中間的敘述跌宕起伏,結尾處看似突兀,實則頗為含蓄。第一段的四句皆為稱贊曹霸畫技高超、無與倫比之語;第二段一共八句,敘述曹霸當年為皇帝畫馬后所得到的獎賞、榮譽及恩寵;接下來的十句為第三段,描寫曹霸所繪《九馬圖》中每匹馬的姿態;最后八句為第四段,與前文提到的“先帝”相照應,抒發今非昔比的感嘆。在結構上,如楊倫在《杜詩鏡銓》中提到的:“尤須玩其結構之妙,將江都王襯出曹霸,又將支遁襯出韋諷,便增兩人多少身分。本畫九馬,先從照夜白說來,詳其寵賜之出;本結九馬,卻想到三萬匹去,不勝龍媒之悲,前后波瀾亦闊。中敘九馬,先將拳毛、獅子二馬拈出另敘,次及七馬,然后將九馬并說,妙在一氣渾雄,不了著跡,真屬畫工之筆。”
值得一提的是,詩人借描寫《九馬圖》,對玄宗時代的一些人、事進行了追憶,從而暗示了世事難料、人世滄桑。全詩主要描寫駿馬,寫得形象逼真,而從側面表達出來的情感又感人至深,意味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