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信怨,出塞 王昌齡
admin
長信怨
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
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天剛亮就拿起掃帚打掃宮殿,苦悶時搖一把團扇獨自徘徊。
如玉般容顏反不如寒鴉顏色,寒鴉還能夠帶著昭陽日影來。
本詩是詩人《長信秋詞》五首之一,借描寫漢代班婕妤失寵被貶長信宮的故事,以漢喻唐,表現了唐代被遺棄失寵宮女的幽怨之情。漢成帝時,班婕妤美而善文,起先很受成帝寵愛,可是后來成帝轉而寵幸趙飛燕、趙合德姐妹,班婕妤為避趙氏姐妹妒害,隨即懇請前往長信宮內侍奉太后,度過寂寞一生。古樂府歌辭中有一篇《怨歌行》(又名《團扇詩》),據傳為班婕妤所寫,其辭為:“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飚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本詩中,班婕妤以不復使用的團扇來比喻失去君王寵愛的女子,以委婉的方式表達了內心深沉的怨憤。長信怨:一作《長信秋詞》。長信:漢宮殿名。
詩的前兩句描述的是班婕妤日常侍奉太后的事。天剛蒙蒙亮,金鑾大殿開啟之時,就是每日死板的打掃生活的開始,足見班婕妤日常生活之單調無味。閑暇時刻,她只能借手中之團扇徘徊踱步,求得片刻的安寧與思索的空間。也唯有此扇可以徘徊與共,分擔其失寵的悲切命運。班婕妤孤寂無聊的心情在此展示得淋漓盡致。
后兩句仍然借用班婕妤的故事,通過比喻和對比展現了一個失寵宮女內心的憂怨憤懣之情。寒鴉尚且可以自由飛翔于昭陽殿上空,分享皇帝恩德,而今處幽冷深宮之人卻不及它——空有玲瓏秀美的容顏,卻只能無奈地在冷宮深處空耗似水年華。相形對比之下,更見宮人命運之悲。三四句借寒鴉、日影為喻,想象奇特,設喻巧妙,素為人稱賞。李瑛《新法易簡錄》說:“不得承恩意,直說便無味,借‘寒鴉’、‘日影’為喻,命意既新,措詞更曲。”
全詩構思奇特,怨意悠遠。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秦時明月依舊高照漢時邊關,萬里長征的將士至今人未還。
只要有龍城的飛將軍李廣在,不會讓胡人的軍馬度過陰山。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達了詩人希望統治者起用良將,平定邊塞戰事,早日使百姓安居樂業的愿望。《出塞》本是樂府《橫吹曲》的舊題,原詩二首,此為第一首。
詩的首句“秦時明月漢時關”從寫景入手,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茫景色。本句使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不能從字面上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關”。理解此句時,要把“秦時明月”、“漢時關”的意思互相補充,簡單來說就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要表達的意思是自秦漢以來,邊關一直戰亂不斷,體現了時間的久遠。第二句“萬里長征人未還”,“萬里”指邊關和內地的距離,此是虛指,運用了夸張的手法。而“人未還”一語則令人聯想到戰爭的殘酷以及百姓承受的災難,表達了詩人的無限憤慨之情。皎潔的月光和巍峨的邊關,既引人感嘆那自古以來就不曾停止的戰爭,又是古往今來的將士們馳騁疆場、奮勇殺敵的歷史見證。
三四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可見詩人將拯救蒼生的希望寄托在良將身上。“龍城飛將”指漢武帝時功勛昭著的飛將軍李廣,但在此處卻并不僅僅指李廣,而是代指漢朝眾多的抗匈名將。“不教”,意思是說不允許;“胡馬”,代指入侵的外敵;“度陰山”,即越過陰山。陰山是我國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漢代時為北方邊地的天然屏障。這兩句詩的意思是:“假設當年威震匈奴的飛將軍李廣尚在人間,絕不會允許外敵越過陰山”,詩意含蓄,表達巧妙。詩人將漢將抵御匈奴的歷史與現實聯系起來,就是希望邊關有“不教胡馬度陰山”的“龍城飛將”,以結束“萬里長征人未還”的世世代代的悲劇。其實,這不僅是詩人的愿望,更是受盡戰亂之苦的百姓的共同愿望。
本詩聲調高亢、氣勢雄渾、場面宏大,歷史感沉重,字里行間充滿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激昂的戰斗精神,因此被譽為唐代七絕詩的壓卷之作,千古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