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三百首精選 賞析
admin
木蘭花
城上風光鶯語亂,城下煙波春拍岸。綠楊芳草幾時休,淚眼愁腸先已斷。
情懷漸覺成衰晚,鸞鏡朱顏驚暗換。昔年多病厭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淺。
城上春光明媚鶯啼燕囀,城下碧波蕩漾拍打堤岸。綠楊芳草幾時才會衰敗,我淚眼迷蒙愁腸先寸斷。
人到晚年漸覺出美好情懷在衰消,面對鸞鏡驚看紅顏已暗換。想當年曾因多病害怕舉杯,而如今卻惟恐酒杯不滿。
【評點】
錢惟演出身貴族,且與章獻太后有姻親,仕途上一直順風順水。可太后死后情勢直轉,仁宗清剿后黨的力量,把他貶到了漢東(今湖北隨縣)。晚年的詞人倍感失意,出語凄婉在所難免,于是就有了這首抒寫傷春之情和垂暮之嘆的詞作,一曲表達晚年蒙難郁郁失落的悲歌。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二這樣評價該詞:“錢思公(即錢惟演)謫漢東日,撰《玉樓春》(即《木蘭花》)詞云云,每酒闌歌之,必為泣下。”誠不謬也。
詞借描寫暮春景色的繁華將逝,抒寫自己青春不再、老病交纏、生命無多的遲暮之悲,和借酒澆愁的無可奈何的心境。感情真篤,風格凄婉。
詞的上半部分傷春。前兩句分城上和城下,從兩個角度繪景。具體說來又及于聲形,富于動感,形象地呈現出一幅鳥語花香的春景圖。同時景中又隱隱地流露出幾絲淡淡的愁緒,亦為下面更好的抒遣情懷打下了基礎。第一句最后一個“亂”字用得很好,一方面將美好的春天逼真再現,另一方面又為下文的轉折埋下了伏筆。面對大好春光,詞人為何還會有“幾時休”的感嘆?后一句直寫,原來是愁之所至。愁到什么程度呢?愁腸已斷!這是怎樣的愁緒啊!
詞的下半部分寫人。什么樣的人呢?老人,病人,一個晚年落寞的失意之人,這種惆悵是發自內心的。最后兩句用對比的手法寫活了今日的愁悶。是啊,昔日顧忌的疾病現在來說又算得了什么?只要能求得一醉,一消愁苦!讀到這兒,我們似乎已看到這個只求買醉的衰翁了!
這首詞寫的是仕途愁苦,用的卻是靡艷之言,充分展現了宋初詞清秀華麗的風格。
宴山亭
趙佶
憑寄離恨重重,者雙燕何曾會人言語?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它故宮何處?怎不思量?除夢里有時曾去。無據,和夢也新來不做。
像剪裁好的潔白絲綢,疊成輕盈的幾層,又將胭脂淡淡地均勻涂注。時新靚麗的裝扮,濃郁四溢的清香,羞死那蕊珠天宮的仙女。本來就容易凋零,何況又遭多少無情風雨。這情景讓人分外愁苦,問冷落庭院還要受幾番暮春的凄楚?
靠誰來托寄重重離恨,這雙飛燕怎懂人言語?天遙遙地悠悠,隔萬水擋千山,誰能知故都宮殿今在何處?怎能不深深思念啊,有時只能在夢中重回故居。但如今連這也辦不到了,最近我總是連夢也不得做。
【評點】
宋徽宗趙佶昏庸無道,導致國家被金兵侵占,他自己也和兒子一起被擄往五國城,囚禁終身。據說這首《燕山亭》是他的絕筆之作,“北行”其實是指他被擄往北方。這首詞通過對杏花由開到殘的描述,暗示了他一生的遭際,飽含哀傷和絕望。
上片寫杏花開敗的全過程,其實是暗寫詞人自己的身世。開始幾句寫杏花的嬌媚:它潔白如玉,由絲絹裁疊而成,清香陣陣,又像是涂了淡淡的胭脂。它就像一名衣著清麗的少女,雅麗脫俗,清香四溢。這樣的美,就連蕊珠宮的仙女也比不上。這幾句工筆細描,把杏花的神韻寫活了,也寫絕了。后幾句筆鋒頓轉,寫杏花凋零:不消幾度風雨,已是一地落紅,凄涼滿目,令人斷腸。這些全都和詞人的身世、遭遇相切合。詞人憐花自憐,一語雙關,情景交融。
下片寫自己的愁怨。筆意幽深,逐層遞進,回旋跌宕,終至痛之極處。前面一層寫詞人離恨深沉,欲付之于玲瓏雙燕,無奈它們不懂人言,自己情思難寄。第二層寫自己現在身在北國,與汴京故宮山水相隔,身為臣虜,何時才能重返那片天地呢?接下來第三層寫故國之思:只有在夢中才能暫時回到故宮。最后一層寫詞人的絕望之情,他甚至連暫時的歡夢也難做成,可見其心中的愁思、哀痛,讀之令人斷腸。
詞人是北宋的書畫名家,其畫作以精工通真聞名于世。這種手法也同樣顯露在這首詞中,特別是上片中對杏花的刻畫,很有幾分工筆畫的味道。
御街行
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殘燈明滅枕頭欹,諳盡孤眠滋味。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
紛紛揚揚的落葉飄滿香階,秋夜是何等靜寂,細碎的落葉聲頻添寒意。卷起珍珠窗簾高樓空蕩蕩,只見天高云淡,銀河垂落在大地。年年的今天夜里,如水的月光都像潔白的綢絹,可是親人卻總是遠隔千里。
愁腸已寸斷喝酒也難醉,酒還沒有入口,先已化成了辛酸的淚水。我斜靠枕頭看著半明半滅的殘燈,嘗盡了孤棲難眠的滋味。看來這相思離愁,不是讓人緊鎖眉就是讓人心痛,沒有辦法排遣,沒有辦法回避。
【評點】
此詞副題為“秋日懷舊”,是詞人抒寫秋夜懷人之作。眾多著名的詞評大家都對此詞贊賞有加,認為此詞做到了情景交融。
詞的上片主要描寫秋景,而寓情于中。詞中描繪了黃葉紛飄、寒聲碎亂、銀河垂地、月華如練的秋夜寂寥蕭瑟的景色,抒寫了愁腸寸斷、無法排遣的離愁別恨。詞人為表達秋思,在寫法上獨辟蹊徑,僅僅通過最富秋天特征的秋聲和秋色作引,而秋思便順理成章地被表露了出來。首先,詞人在開篇寫“紛紛墜葉”,是從聽覺的角度進行描寫,借耳朵所聽到的沙沙聲響,寫出落葉墜落石階的情景。我們知道,樹葉變黃,紛紛飄落,便意味著秋天到了。正所謂“一葉落知天下秋”。而樹葉飄落時,沙沙作響,這種聲音即所謂的“秋聲”或“寒聲”。在寂靜的夜里,聽到這種沙沙聲,人們便會感覺到一絲秋意。“寒聲碎”三個字,既明示了落葉聲音之細碎,又點明這落葉的聲響帶著秋之寒意。詞人正是通過沙沙響讓人們感知落葉之聲,進而感知秋聲,進而感知寒意。“寒”字兼寫物境與心境,既描寫出秋寒節候的感受,又襯托出詞人孤寒的處境,可謂妙極。“真珠”五句,寫的是詞人在空寂的玉樓之上,卷起珠簾,登樓觀看秋月的情景。詞人用細膩的筆觸,將此情此景描畫得色澤綺麗,但又不失清正剛直之氣。試想,在玉樓之上,高高卷起珠簾,極目環顧四方,此種意境,何其奔放!“天淡銀河垂地”一句,則僅用六個字便勾畫出了遼遠空曠的秋夜之天空,難怪詞評家皆贊此句為佳句,堪與杜甫“星垂平野闊”相媲美。“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采用慣常之意境,以月寫相思,聲情并茂,頓挫有致,遒勁有力。珠簾、銀河、月色,在詞人筆下都顯得雄壯、奔放、激昂。
詞的下片全為抒情,層層遞進,反復詠嘆。開篇“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以一個“愁”字,惟妙惟肖地寫出了三種不同的“愁”:酌酒垂淚之愁意、挑燈倚枕之愁態、攢眉揪心之愁容。愁之深,以至于詞人不得不借酒澆愁。然而,酒還未到愁腸,就已經先化成淚了。酒化作淚的寫法,在范仲淹的其他詞作里也很常見。如他在《蘇幕遮》中就寫到:“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但在本詞中,詞人又別出心裁,酒還未入腸就已化作淚,相比之下,此愁更深,此情更切。“殘燈明滅枕頭欹”,空中高掛的明月卻明亮如晝,與之相比,屋里昏暗如滅的殘燈更讓人增添了一絲凄涼之感。在這種境況下,愁人倚枕對燈,凝思出神,其“愁”顯得更加形象、具體。以此作鋪墊,詞人寫到“諳盡孤眠滋味”,既順理成章,又能深深地打動人心。結語三句,寫這懷舊之事,向來都是沒法回避的。不是縈繞在心頭,就是郁積在眉頭。通常情況下,古人寫愁情,或寫愁從心頭轉到眉頭,或反過來,寫愁從眉頭轉到心頭。此處范仲淹又自出新意,寫“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則顯得更加全面,堪稱佳句。李清照的《一剪梅》中“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即是源自此處。
全詞情景交融,詞人以景語入,以情語收,將懷人相思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纏綿悱惻,深摯感人。
蘇幕遮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碧云飄悠的藍天,黃葉紛鋪的大地,蕭瑟秋色連著江中水波,波上寒煙迷漫肅殺蒼翠。一抹斜陽映照群山天連著水。綿綿密密的芳草不諳人情,一直鋪到斜陽照不到的山外。
默默思念故鄉黯然神傷,纏人的羈旅愁思難以排遣,除非是夜夜都做好夢,在好夢中才能得片刻安睡。不想在明月夜獨倚高樓望遠,只有頻頻地將苦酒灌入愁腸,一杯杯都化作相思的眼淚。
【評點】
這是詞人秋日旅途思鄉之作。詞以絢麗多彩的筆墨描繪了碧云、黃葉、翠煙、斜陽、水天相接的江野的遼闊蒼茫景色,詞人觸景傷懷,抒寫夜不能寐、高樓獨倚、借酒澆愁、懷念家園故里的深情。
上片著重寫景,詞以“碧云天,黃葉地”開篇,展開一幅天高氣爽、黃葉滿地的蒼莽秋景圖。“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寫在廣袤無垠的天地中濃郁的秋色和綿邈秋波:蕭瑟秋色與江中水波的相連,蒼翠的寒煙迷漫在江波之上。這秋日特有的景象,渲染出悲秋的情緒。“山映斜陽天接水”一抹斜陽映照群山天連著水,接下來兩句由眼中實景轉為意中虛景:凄凄連綿的“無情芳草”蔓延無邊。此情此景,怎能不惹人傷感?
下片抒情,“黯鄉魂,追旅思”是相思愁苦的原因所在,只因詞人離鄉背井,故“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除非是夜夜都做好夢,在好夢中才能得片刻安睡。此處詞人運用反襯的手法,意為除去酣夢,日日為相思所困擾。“明月高樓”不敢登,勸告自己“休獨倚”,怕登樓遠眺,勾起思念。明月圓圓,反襯孤獨與悵惘,他只有頻頻地將苦酒灌入愁腸,但卻杯杯都“化作相思淚”,懷鄉之情和羈旅之思縈繞心頭,揮之不去。
此詞的意境開闊,氣勢宏大,但又柔情似水,細膩感人,而又不失沉雄清剛之氣,不愧為宋詞中的名篇。
漁家傲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邊境上秋天一來風景全異,向衡陽飛去的雁群毫無留戀的情意。從四面八方傳來的邊地悲聲隨著號角響起。重重疊疊的山峰里,長煙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緊閉。
喝一杯陳酒懷念家鄉遠隔萬里,可是燕然還未刻上平胡的功績,回歸無法預計。羌人的笛聲悠揚,寒霜灑滿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將軍頭發花白,戰士灑下眼淚。
【評點】
這首詞作于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慶歷三年(1043)間,當時詞人正在西北邊塞的軍中任職。這首詞就是寫邊塞生活,展示了軍士們不怕艱苦、掃除邊患同時又因長期在外,思念故里的矛盾心情。
詞的上半部分著重寫景,景中有情。上片寫塞北風光,詞人通過“風景異”、“衡陽雁去”、“四面邊聲”、“千嶂”、“長煙落日”以及“孤城”等一系列意象的連綴勾勒出一幅當地獨有的戍邊圖。塞北秋寒,荒蕪蕭索,邊聲連角,雁到不息,可見此地的條件是何等艱苦。蕭然冷漠的風光讓人心生寒意,那么這里的人到底過著怎樣的生活?
詞的下半部分著重抒情,情中有景。下片寫將士們的心聲。沉重的鄉愁,付與一杯濁酒;滿腔的離恨,化作羌音悠悠。夜深人靜的時候,嗚咽的羌音、滿地的寒霜讓人心生凄涼和哀愁。主人公不能入眠,想到這些將士的心理:既想固守邊塞,殺敵報國,又受鄉情縈繞,揮之不去。此處暗含著詞人對統治者治國政策的質疑,同時也流露出渴望保家衛國、戰場殺敵的愛國豪情。
這首詞大開大闔,超拔豪邁,蒼涼雄壯,一反先前詞壇上哀婉纏綿的扭捏之氣,以戰事、國事入詞,堪稱首例,開辟了宋詞的一代豪放之風。
訴衷情
花前月下暫相逢,苦恨阻從容。何況酒醒夢斷,花謝月朦朧。
花不盡,月無窮,兩心同。此時愿作,楊柳千絲,絆惹春風。
晚上戀人相會在花前月下,可很快就結束了,痛恨那些阻止我們的理由。酒醒之后,美夢斷了,花兒謝了,月亮也有些黯然失色。
花開不敗,月亮也會升起,我們的心思也會永遠一樣。這個時候,多希望我是楊柳的枝葉,這樣就可以一直和春風相伴隨了。
【評點】
此詞歌頌了不甘屈服于邪惡勢力的美好愛情,表現了詞人對愛情的忠貞不渝,堪稱愛情詞中的千古絕唱。
上片悲愴沉痛,起首句“花前月下暫相逢”緬懷昔日兩人相斷的幸福情境。“花前月下”相逢相戀,看似良辰美景,卻有一個“暫”字,便透出一絲悲意。“苦恨阻從容”點明戀人隔絕、難以相聚的現實,“苦恨”足見詞人痛苦之深重。“何況酒醒夢斷,花謝月朦朧”以比興的手法,再次點出愛情受阻的現實。“酒醒”實則是“愁醒”之意;“夢斷”喻往事成空;“花謝月朦朧”意為昔日見證愛情美好的花朵都已凋零,明月早已黯淡,喻示情緣中斷。后兩句以“何況”兩字領起,強調好事難成,進一步渲染了悲愴沉痛的氛圍。
下片轉為美好的期待,將詞由悲愴沉痛升華到美好的氛圍中來。起句“花不盡,月無窮”是美好的祝愿,詞人運用比興的手法,以“花不盡”喻示青春常在,“月無窮”喻示永遠團圓。下一句“兩心同”表達了情人與自己皆對愛情的堅貞不渝。由此可見,兩人的分別不是出自個人意愿,而是受到外來勢力的阻撓。凋零的春花重新盛開,且永不敗落;黯淡的月亮再度升起,且永遠團圓。這些升騰在詞人心中的美麗幻境和美好祈愿,是因為心中堅信“兩心同”。如若對情人沒有無比的愛和信任,決不會產生這種愿景。末三句“此時愿作,楊柳千絲,絆惹春風”以比興的修辭,表達了詞人愿為挽回愛情而獻身的決心。其情之深不可謂不感人,其境界不可謂不重大。
千秋歲
數聲鶗鴂,又報芳菲歇。惜春更選殘紅折,雨輕風色暴,梅子青時節。永豐柳,無人盡日花飛雪。
莫把幺弦撥,怨極弦能說。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夜過也,東窗未白孤燈滅。
幾聲杜鵑的鳴啼,又報告爛漫春花將要凋謝。惜春人更想將那殘花折。怎奈何雨雖輕柔風卻猛烈,正趕上這梅子發青的暮春時節。看那永豐坊的柳樹,在無人的園中整日撒飛絮如飄雪。
請莫要把琵琶的細弦撥動,我深深的哀怨細弦也難傾瀉。天如有情不會老,真情永不會滅絕。多情的心就像那雙絲網,中間有千千萬萬個結。中夜已過去了,東方未白,搖曳的殘燈終熄滅。
【評點】
此詞抒寫惜春、相思情懷,是一首抒寫悲歡離合之情的曲折幽怨詞。詞人以女子的口氣寫就,表達了其對愛情忠貞不貳的堅定信念。
詞的上片以景烘托情,描繪風雨摧折芳菲的殘春景色,以杜鵑幽囀、柳絮飛雪渲染暮春的凄涼氣氛,抒寫詞人對美好春日的眷戀珍惜和對摧殘春花的風雨的怨憤。惜春即是惜人,風雨摧殘春花即是比喻愛情橫遭阻抑摧殘。詞人以鳴聲悲切的開篇,詔告美好的春光又逝去了,此情此景勾起了人們的惜春之情,故“惜春更把殘紅折”,此處的“殘紅”象征遭破壞但又堅貞的愛情。下面兩句“雨輕風色暴,梅子青時節”是上片的詞眼,一語雙關,寫時令與景物,暗喻愛情受阻遭破壞,因而“無人盡日花飛雪”。愛情如柳絮一般逝去了,詞人怎能不悲傷?
詞的下片描寫了詞人對分離的戀人的深情相思,“把幺弦撥,怨極弦能說”,幺弦為琵琶的第四弦,怨極,才能傾訴出不平的最強音。在這極怨的氣氛的烘托下,詞人表明其反抗的決心:“天不老,情難絕”,此處化用李賀“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詩句,然詩意不盡相同,這里強調天不會老,愛情也不會有斷絕的時候。這樣的愛情“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千萬個結把牢牢實實地系住了彼此,誰想破壞它都是徒勞的,表達了對戀人的愛戀永不會滅絕的堅定信念。情思未了,卻已“夜過也”東方未白,搖曳的殘燈也要熄滅了,全詞到此結束,言盡而味永。
全詞借景喻情,含蓄深婉,情味雋永,又激越真切,別有風致,兼有婉約與豪放的風致與妙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是本詞的名句,亦是宋詞中流傳千古、經久不衰的名句。
青門引
乍暖還輕冷,風雨晚來方定。庭軒寂寞近清明,殘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樓頭畫角風吹醒,入夜重門靜。那堪更被明月,隔墻送過秋千影。
乍暖的天氣還透著絲絲微寒,一天風雨到傍晚才消停。庭院里空蕩寂靜又快到清明,對著落花醉酒酣飲,這傷心病痛像去年一般情境。
晚風吹送城樓畫角把我驚醒,入夜后重門緊閉庭院更寧靜。哪里還能再忍受溶溶月光,隔墻送來少女蕩秋千的倩影。
【評點】
此詞為一首春日感懷之作,抒寫寂寞情懷。詞描寫和渲染風雨初停后暮春月夜的蕭瑟凄清,表達詞人孤棲無奈的感傷悲愁。
詞的上片寫詞人對春日天氣變化的感觸和心理感受。“乍暖還輕冷,風雨晚來方定”寫春天頻繁的天氣變化。“乍暖”二字寫出天氣是突然由寒變暖;“還”字一轉,引出天氣的又一次變化:風雨突襲,有點輕冷之感。詞人敏銳的感觸,不僅體現在對天氣頻繁變化的感覺上,更表現在對詞語的運用上:天暖的感覺是“乍”,天冷的感覺是“輕”,風雨消停是“定”。詞人的遣詞是如此精確,暗含了微妙的個人感情。“庭軒寂寞近清明”點出此時已到清明,直言詞人的感受是“寂寞”。“殘花中酒”進一步點出“寂寞”的原因:春天已到遲暮之時,花朵凋零,詞人由此聯想到世事的滄桑,感嘆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會破滅。因此詞人借酒消愁,誰料更加重了心頭的愁悶;“又是去年病”點出全篇的主旨,去年如此,今年同樣如此,表達了詞人不盡的憂愁。
下片寫詞人酒醒后的寂寞和傷懷。“樓頭畫角風吹醒”,兼寫視覺和聽覺:凄厲的角聲,輕冷的晚風把酣醉的人驚醒。“醒”字寫出聽到晚風吹過來的角聲,酒醉之人不得不蘇醒的那一刻的反應,也暗含了酒醉的程度很深,而被迫醒來又是多么痛苦不堪;“入夜重門靜”,已是深夜,重重的院門顯得更加寧靜,詞人的心情更加孤寂。詞人以現境象征痛苦的心境。“那堪更被明月,隔墻送過秋千影”指出重重之門也阻隔不了內心的愁悶之感,溶溶月光居然隔墻送來少女蕩秋千的倩影。“秋千影”透露出詞人的所念所想,這樣隱約朦朧的透露,更增加了詞的情致和韻味。“那堪”二字,意在揭示詞人因秋千影而觸動的情懷,也深刻表現出詞人抑郁的心緒。
全詞情景交融,含蓄婉轉,意味雋永,充分體現了詞藝術上的含蓄和韻味,表現了張先詞的風格。
天仙子
張先
《水調》數聲持酒聽,午醉醒來愁未醒。送春春去幾時回?臨晚鏡,傷流景,往事后期空記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來花弄影。重重簾幕密遮燈,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
手持酒杯細聽那《水調》聲聲,午間醉酒雖醒愁還沒有醒。送走了春天,春天何時再回來?臨近傍晚照鏡,感傷逝去的年景,如煙往事在日后空自讓人沉吟。
鴛鴦于黃昏后在池邊并眠,花枝在月光下舞弄自己的倩影。一重重簾幕密密地遮住燈光,風兒還沒有停,人聲已安靜,明日落花定然鋪滿徑。
【評點】
此篇為暮春傷懷之作,是張先膾炙人口的名篇之一。詞中描寫詞人醉酒銷愁,為春光流逝、往事成空、后會無期而感傷。
上片主要寫詞人的思想活動,頗具平淡之趣。前兩句寫詞人原本想借聽調喝酒排遣心中的愁悶,但結果卻是“醉醒來愁未醒”,醉意雖然消除了,但心中的愁卻沒有減去一分。這兩句與馮延巳《鵲踏枝》中的“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無限”有些相似,都是寫歡樂過后容易生出無盡的哀情。但仔細對比就會發現,馮詞所寫的是酒盡人散之后確實產生的蕭索情懷,而本詞中,詞人想到酒盡人散后可能產生的哀愁,便根本沒去參加宴會。于是,詞人不由得發出慨嘆:“送春春去幾時回?”此句中有兩個“春”字,然意思不盡相同,前一個“春”字指季節,即指大好春光;下一個“春”字指時光,“春去”既表達了詞人對年華易逝的感傷之情,還蘊涵著對年少青春時光的追憶和惋惜之情。這就照應了下文的“往事后期空記省。”“臨晚鏡,傷流景”是反用杜牧詩句:“自悲臨曉鏡,誰與惜流年?”以“晚”易“曉”,主要在于寫實。杜牧原詩是寫女子早晨梳妝,感嘆時光易逝,因而用的是“臨曉鏡”;而本詞中將“曉”改為“晚”,是因為詞人午醉之后,又休息半晌,此刻已接近黃昏,一直躺著卻仍然不能消愁解憂,于是起來“臨晚鏡”。這個“晚”字用得極妙,可謂一語雙關,既表明了天色已晚,又隱指自己已到晚年。“傷流景”三個字進一步補充,更加明確地表達出了詞人對時光易逝、青春不再、人到晚年的感傷。
“往事后期空自省”一句中的“后期”其實本為“悠悠”。而詞人最終之所以選用了稍嫌樸拙的“后期”,而未采用看起來更加空靈、更加傳神的“悠悠”,是因為相比而言,“后期”與前面提到的“愁”、“傷”等詞聯系得更緊密些。“后期”一詞,既暗含著往事已經如過眼云煙一樣逝去,一去不復返,又流露出了因錯失機緣而耽誤期約的后悔之情。但是后悔也無濟于事,只能“空自省”,以追憶往事。然而,即使回憶往事的一些美好片斷,也并不能從中得到些許安慰,反而會平添更多的煩惱。正因如此,詞人想到即便縱情于美酒和歌舞之中,也不能消除自己的愁悶,所以索性連盛大的宴會也干脆不去參加了。這一句不著痕跡地就把一腔自甘孤寂的苦情寫得如此惆悵感人,令人叫絕。
下片寫動態之景,極有空靈之美。由于沒有去參加盛大的宴會,所以夜幕降臨的時候,詞人便獨自到小園中散步,希望以此來排遣一整天都郁積在心中的苦悶。“沙上并禽池上暝”,詞人在夜幕中看到了這樣溫馨的景色,遺憾的是,夜空中本來應該有月亮的,而此時的夜空中卻只有濃云,毫無月色。詞人只好帶著遺憾準備回住處。沒想到,正在這時,“云破月來花弄影”,一陣風吹開了濃云,露出了藏在云里的月亮。同時,花兒也被風吹動,在明亮的月光下婆娑弄影。看到此情此景,詞人孤寂的心情才感到了一絲絲欣慰。王國維在其《人間詞話》中說到:“云破月來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然而,這一傳誦千古的名句的絕妙之處不僅在于遣詞造句上,更在于它所傳達出的思想感情上。詞人一整天都無法排遣心中的愁緒,沒想到,在一天將盡時卻意外地感受到了一絲即將流逝的春意,可想而知,詞人當時的心情是多么復雜。通過此句,詞人不僅表達了自己憂傷中略帶欣慰的復雜心情,更讓讀者從中體會到了一絲喜悅,看到了一幅美景。難怪楊慎在《詞品》中說:“景物如畫,畫亦不能至此,絕倒絕倒!”
接下來,詞人寫到“重重簾幕密遮燈”,因為外面有風,詞人生怕大風將屋里的燈焰吹滅,于是進了屋后趕緊把簾幕拉起來,遮住燈焰。但是,風越來越大,簾幕已經不能很好地遮擋燈焰了,此時燈焰在不停地閃動。一句“人初靜”,既表現出夜深人靜之時,風勢愈加迅猛的情境,又與上片提到的“不赴府會”相照應,說明此時府中的酒宴歌舞都已經結束了,人都已經散去了,一切都安靜下來了。“明日落紅應滿徑”一句,是說剛剛還在月光中婆娑弄影的花朵,經過這一夜春風的摧殘,一定會落紅滿徑。其中既蘊涵著詞人對春天逝去的感傷,又有對自己已經遲暮的嘆惋,還有對自己賞春偶得佳景的欣喜,將詞人惜春、憶舊、懷人的復雜心情刻畫了出來。
本詞字句凝練,體現了張詞的藝術特色。尤其是詞中“云破月來花弄影”一句,描繪出了一幅絕美的圖畫,實為神來之筆。
菩薩蠻
哀箏一弄《湘江曲》,聲聲寫盡湘波綠。纖指十三弦,細將幽恨傳。
當筵秋水慢,玉柱斜飛雁。彈到斷腸時,春山眉黛低。
箏弦一撥彈起哀怨的《湘江曲》,一聲聲寫盡湘波綠濤。纖細的手指在十三根弦上飛動,細細地傳出內心的恨愁。
筵席上她秋水般的眼睛慢抒柔情,箏上玉柱排列宛如斜飛的大雁。彈到傷心斷腸的時候,她那青黛色的雙眉緊蹙到一起。
【評點】
此篇詠歌女彈箏,描寫了其在酒筵上陪酒彈箏時的婉轉情態。既寫箏曲的哀怨感人,也通過描寫歌女彈箏的動作、神態表現歌女的美麗多情和內心的哀傷,刻畫了一個內在和外貌皆美好的歌女形象。整首詞表達了詞人對歌女彈箏技藝的欣賞之情,同時也透露出對其深深的同情。
詞的上片描寫了歌女的箏聲。“哀箏一弄《湘江曲》”,箏弦一撥彈起哀怨的《湘江曲》,表面上是說箏聲哀怨,實則反映了歌女幽怨的內心世界;“聲聲寫盡湘波綠”承接上句,意思是歌女所彈奏的《湘江曲》,琴聲洋洋盈耳,讓人覺得好像聽到湘江的水聲,從側面烘托出歌女高超的技藝。“纖指十三弦,細將幽恨傳”二句,寫的是歌女彈箏的動作,只見她纖細的手指在十三根弦上飛動,淋漓盡致地彈出娥皇、女英的不幸。歌女能將幽恨“細傳”,足見其技藝高超,而所傳的幽恨也是雙方所共有的。
下片詞人著力刻畫了歌女彈箏的情態,“當筵秋水慢”,“秋水”比喻女子眼波清澈。“慢”字意為凝神,表現了歌女的全神貫注;“玉柱斜飛雁”,箏上玉柱排列宛如斜飛的大雁。在古詩詞中,飛雁常與離愁別恨相連,這里雖描述箏柱之形,其實仍在寫彈箏女子的幽恨;“彈到斷腸時,春山眉黛低”,隨著樂曲進入斷腸的境地,她那青黛色的雙眉緊蹙到一起,表現了其凄涼和悲哀的情緒。
此詞妙在蘊藉,既寫箏聲,又寫人;但最終是寫人,寫人的幽恨。詞人巧妙地把主客觀、聲與情有機地融成了一體,通過對歌女情感的細述,委婉地流露出這位彈箏女子內心的哀傷和幽怨。全詞言辭清美婉麗,情感真摯凄哀,風格含蓄深沉,聲情交融,意濃韻遠。
浣溪沙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閑離別易銷魂,酒筵歌席莫辭頻。
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
易逝的時光有限的人生,平常的離別也讓人斷腸傷心。飲宴歌舞莫要嫌它頻繁。
放眼山河徒然懷念遠方親友,看見風雨中落花紛紛更讓人傷春。不如趕緊憐愛眼前的親人。
【評點】
本篇為晏殊的代表作品,是春日感懷之作。在詞中,詞人感傷年光易逝,人生有限,盛年不再,離別銷魂,抒發抓住現時、及時行樂以度過有限人生的情懷。
上片以“一向年光有限身”起句,語甚警煉,詞人直抒春光易逝、盛年不再的感嘆,達到了撼人心魄的效果。“等閑離別易銷魂”承接上句,時光易逝,生命有限,甚至于平常的離別也讓人斷腸傷心。“等閑”二字,突出詞人的深情,面對這平常的離別,詞人都覺得“銷魂”,更不要說那些生離死別了。詞人認為,在短短的一生中,人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離別,兀自痛苦,還不如“酒筵歌席”,抓住眼前機會,及時享樂。“莫辭頻”,不要嫌它頻繁,因為人生中的別離太多了,而痛苦是無益的,應該對酒當歌,自遣情懷。
下片“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是詞人的設想之辭,放眼山河徒然懷念遠方親友,看見風雨中落花紛紛更讓人傷春。此二句氣象宏闊,意境莽蒼,兼有剛柔之美,是晏殊詞中的名句。“不如憐取眼前人”與上文中的“酒筵歌席”相呼應,詞中的“眼前人”即指酒宴上的歌女。獨自傷心感懷遠方,讓痛苦的懷思折磨自己,還不如趕緊憐愛眼前的歌女。此句表達了詞人一貫的及時行樂的生活態度,但絕不是鼓勵沉湎酒色,而是要學會享受眼前的歡愉。
此詞所描述不是一事,也不是一時所感,而是反映了詞人對待生活的態度:時光有限,世事無常,而追尋美好的事物總是徒勞,人所能做的唯有立足現實,牢牢地抓住眼前所擁有的一切。本詞格調似低,但取景甚大,氣象宏闊,而又能保持一種溫婉的氣象,語言清麗,頗堪玩味。
蝶戀花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清晨欄桿外的菊花籠罩著一層愁慘的煙霧,蘭花沾露似乎是飲泣的淚珠,羅幕之間透露著縷縷輕寒,燕子雙飛而去。皎潔的月亮不明白離別之苦,斜斜的銀輝直到破曉都穿入紅紅的門戶。
昨夜西風慘烈,凋零了綠樹,我獨自登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想給我的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連綿,碧水無盡,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處。
【評點】
此詞為一首傷離懷遠之作,詞人以疏淡的筆墨、溫婉的格調、謹嚴的章法,傳達出暮秋懷人之情。
上片描寫的是苑中景物,是詞人清晨所見。“檻菊愁煙蘭泣露”寫秋晨的菊花和蘭花,在詞人看來,菊花籠罩著一層愁慘的煙霧,蘭花上的露珠好像是它飲泣的淚珠,這一亦真亦幻的場景,透露出詞人悲涼、迷離而又孤寂的心境。“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寫清晨燕子穿過簾幕飛出去的情景,表面上寫燕子因羅幕輕寒而飛走,實則是詞人感情的寫照。接下來兩句借明月烘托愁苦,詞人責怪“明月不諳離恨苦”,其實是嫉妒月光的皎潔,反襯出自己的悲涼。
下片寫登樓望遠,“昨夜西風凋碧樹”寫西風之凜冽,吹落綠樹,為固有的凄楚氣氛平添出幾分落寞與蕭瑟;“獨上高樓”明寫孤獨,而“望盡”極言眺望之遠,也反映出其凝神已久,但“望盡天涯路”,仍看不見所思念之人;“欲寄彩箋兼尺素”寫詞人想寄書傳情,但卻不知郵寄何處,詞人以無可奈何的問句結尾,言猶未盡,讓人頓生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感。詞的下片于廣遠之中蘊含愁苦,“西風、路遠、山長、水闊”,這一切景物都充滿了凄楚、冷寂、荒遠的氣氛,很好地表達了離愁別恨的主題。
浣溪沙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聽一支新曲飲酒一杯,還是去年的天氣老舊亭臺,西落的夕陽何時再回來?
無可奈何看那花兒落去,似曾相識迎那燕子歸來,在小園的花徑上獨自徘徊。
【評點】
本篇為暮春傷懷之作,是晏殊最為著名的詞作之一。本詞描寫詞人因傍晚飲酒聽曲引起對往事的回憶,慨嘆時光流逝物是人非,惋惜春光美景不能常駐。詞中表露出對美好事物消逝的深深惆悵感傷,蘊涵了珍視人生的哲理。
詞以“一曲新詞酒一杯”開篇,寫對酒聽歌的境況,這瀟灑安閑的狀態不由得勾起“去年天氣舊亭臺”的回憶:去年是和今年一樣的天氣,還是這座“舊亭臺”,一樣的清歌美酒,但在這一切表象下,有些東西分明已不知不覺發生了變化。歲月悠悠流逝了,世事亦改變了,想到這些,詞人不禁發出感嘆:“夕陽西下幾時回?”此句不僅僅是即景興感,僅限眼前情景,還擴展到整個人生,包含對逝去時光的留戀,對美好事物難以重現的失望。夕陽西下,無法阻止,但卻有再東升的時候,可流逝的時光、過去的人和事,卻再也追尋不來了。詞人哲理性的沉思,為本詞罩上了哀傷的情調。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一聯自然工麗,風韻天然,被譽為“奇偶”。這也是本詞出名的原因。這一聯蘊含的意境同樣憂傷:花落春逝,同樣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任憑怎樣惋惜流連也“無可奈何”,承接上文的“夕陽西下”;但在這暮春季節中,同樣還有讓人欣慰的景象:那翩翩飛回的燕子不就是去年的相識嗎?恰呼應上文的“幾時回”。雖然花落、燕歸都是眼前景,但“無可奈何”、“似曾相識”卻擴大了它們的內涵,使它們成為美好事物的象征。這些惋惜和欣慰交織在一起,說明某種人生哲理:雖有一些美好的事物必然會逝去并且我們無法阻止其消逝,但同時還有一些美好的事物仍會再現,生活不會變成虛無。只是那些重現不會原封不動地令美好的事物回歸,不過“似曾相識”而已。“小園香徑獨徘徊”轉回寫景,詞人以此結尾,含蓄而意味深長。
全詞語言通俗曉暢,情中有思,筆調婉雅,語意蘊藉含蓄,耐人尋味,是宋詞中膾炙人口、廣為傳誦的名篇。
清平樂
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鴻雁在云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
斜陽獨倚西樓,遙山恰對簾鉤。人面不知何處,綠波依舊東流。
粉紅的信箋上寫滿蠅頭小字,說盡了我對情郎的深深愛意。無奈雁在云間魚在水底,滿懷惆悵這份深情難以投寄。
夕陽西下我獨倚西樓遠望,遠處青山正對著窗上簾鉤。不知心上人今在哪里?只見那綠水依舊東流。
【評點】
本篇為念遠懷人之詞,抒寫了詞人對遠方情人的思念之情,為晏殊千古傳頌的名篇之一。詞人以紅箋細書情意、書成難寄無比惆悵、暮倚西樓獨佇久望等情景描寫,一波三折,抒寫思念的深情和離別的愁緒,細膩雅致,寫情之筆超絕。
詞的上片抒寫了詞人對情人的一片深情。起句“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看似簡單,實則包含了無數的情事和無限的情思,詞人用精美的小幅紅紙,密密匝匝地寫滿對心上人的愛慕之意,說盡平生。但卻“惆悵此情難寄”,寫成后的信無從傳遞,即使天上有鴻雁和水中有游魚都無法幫忙。此處詞人化用古人“雁足傳書”和“魚傳尺素”的說法,濃縮在一句“鴻雁在云魚在水”中,用典卻出新,說明無法驅遣它們送信傳書,比李玉“斷鴻難倩”等化用典故更見風致。
下片著重渲染主人公的孤獨寂寞,點名相思之意。由“斜陽獨倚西樓,遙山恰對簾鉤”過渡到寫景,紅日偏西,斜暉照在登樓遠望的孤影,景象凄清,遠處的山正對著窗戶,詞人寥寥數語即營造出一個充滿離愁別恨的意境。“遠山”句以景抒情,象征了兩情相對而遙相阻隔,惆悵難言。而詞人原本想倚樓遠眺排遣相思,誰料愁思更為濃重。末兩句“人面不知何處,綠波依舊東流”化用崔護“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詩意,點出相思之情:那奔流向東的綠水,也許映照過如花的人面,而如今流水依然東流,但卻不知人面在何處,只剩下相思之情,隨著流水悠悠東去了。濃濃的相思此時化開,詞人心中蘊藏的情感也由此婉曲細膩地表現出來,令人感動。
全詞情景交融,語淡而情深,風格典雅細膩,情調雋永含蓄,是最能代表晏殊婉約詞風的詞作之一。
漁家傲
越女采蓮江北岸,輕橈短棹隨風便。人貌與花相斗艷。流水慢,時時照影看妝面。
蓮葉層層張綠傘,蓮房個個垂金盞。一把藕絲牽不斷。紅日晚,回頭欲去心撩亂。
越女在江的北岸采著蓮藕,她輕輕地抄起槳讓船順著風行駛。這時候她的美貌可以和美麗的花來個競賽。江水流得很慢,越女時不時地照照自己在江面上的妝容。
一個個撐開的蓮葉像是一把把綠傘,蓮房也像是一個個垂下來的金盞。她還在思念佳偶。太陽下山的時候,想要回去找他可是心里卻極為煩亂。
【評點】
晏殊善于描寫女性,他的詞作中出現了很多女性形象。本詞也不例外,描寫了采蓮女在江邊采摘蓮藕時優雅的身姿和溫婉的風情。詞人從頭至尾都沒有使用一句俗艷之語,而是運用大量的細節描寫,刻畫出少女們艷麗的容顏,高尚的情操,以及她們因情愛萌動而產生的不安與煩躁。整首詞并無跌宕起伏的語句和情節,給人一種清新淡雅、寧靜閑適之感。
上片中,詞人不僅交代了采蓮女的勞動地點,描寫了她姣好的容貌,還提到了她閑暇之時對影梳妝的細節。“越女采蓮江北岸,輕橈短棹隨風便”一句,語言清麗,聲調和諧,起首便營造出一種平和淡雅的意境,采蓮女的綽約風姿被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緊接著,詞人通過“人貌與花相斗艷”一句,進一步描摹她們的美好容貌,顯得水到渠成,毫不突兀。而最后一句“流水慢,時時照影看妝面”讀來讓人感覺少了一分濃艷纖佻,多了一分清麗蘊藉,別具特色。下片“蓮葉層層”三句,通過對蓮葉、蓮房、藕絲等景物進行描寫,抒發了兩層感情,既寫出了彩蓮女的心境,又反映出了詞人的心境。首先,“一把藕絲牽不斷”一句,寫出了采蓮女綿綿無盡、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感世界。通過最后一句“紅日晚,回頭欲去心撩亂”,我們便能看出,她好像是在盼望著某個人出現。然而,此人并未出現,無盡的思念纏繞著她,心中的苦楚無人傾訴,以至于她思緒繁雜,像“藕絲牽不斷”。其次,我們再來分析一下詞人當時的心境。詞人晏殊擅長寫一些即景抒情的小詞,且多為表達離情別緒的傳統題材,記敘一些有關花酒歌愁的事情。而詞人在寫作這些詞的時候,大多都結合了自己當時的心境,即用詞作來反映自己當時的心情。創作這首詞時,詞人的心情也同采蓮女一樣,滿懷思念,滿腔離愁。因此,詞中采蓮女“藕絲牽不斷”的復雜心情其實也是詞人當時心境的真實反映。
這首詞風格清麗,筆法細膩,表達含蓄,是晏殊詞風格的真實體現。
木蘭花
池塘水綠風微暖,記得玉真初見面。重頭歌韻響琤琮,入破舞腰紅亂旋。
玉鉤闌下香階畔,醉后不知斜日晚。當時共我賞花人,點檢如今無一半。
池塘中綠波蕩漾微風送暖,記得就在那時我與玉真初次相見。她甜美的歌聲清脆悅耳,穿著紅裙的細腰紛亂地旋轉。
我躺在玉鉤欄下的香階旁,沉醉后竟然不知道夕陽西下天已晚。當時與我一同飲宴賞花的舊友,算起來如今健在的人已無一半。
【評點】
本篇為追懷舊日生活之作,全詞以優美的語言表達了詞人人生如夢、好景不長的凄然感慨。
上片回憶,詞人以感傷的心情描寫了當年與友人聚會觀看歌女歌舞的情景,渲染歡歌醉舞的熱烈氣氛。“池塘水綠風微暖”點出此時為春天,在微風送暖的春日,詞人漫步園中,看著眼前池塘中綠波蕩漾的情景,恍惚回到了過去,想起了與玉真初次相見的情景,并由此引出詞人對一個春日賞花宴會上歌舞升平場景的回憶。“重頭歌韻響琤琮,入破舞腰紅亂旋”寫玉真跳舞的迷人狀態。此二句為本詞中膾炙人口的工麗俊語,也是晏殊詞中的名句。“重頭”是指一首詞上下二片句式音韻完全相同,回環和覆疊是“重頭”的典型特點,故此處的“歌韻”分外“琤琮”,更為動人心弦。入破是唐宋大曲的樂曲階段名稱。當樂曲演奏至“入破”階段時,樂曲節奏急促,故言“舞腰紅亂旋”。此二句中“響琤琮”寫聽覺感受,“紅亂旋”寫視覺感受,雖未直接點評歌舞情態,但贊美之意頓出。
下片抒寫世事無常、不勝今昔的深沉感慨,悲涼沉郁。“玉鉤闌下香階畔”承接上片,點明了當時歌舞宴樂的地方。“醉后不知斜日晚”仍寫當年的酒宴情事,沉醉后竟然不知道夕陽西下天色已晚。“斜日晚”隱含人生晚景的意思,為下兩句抒情做好了鋪墊。“當時共我賞花人,點檢如今無一半”,道出詞人深深的感慨:當時與我一同飲宴賞花的舊友,算起來如今健在的人已無一半。
整首詞充滿哀思,尤其是最后兩句,讓人讀來不盡心酸。在結構上,上片懷舊,下片寫今,緊湊而又對比強烈。詞人以前后互見的手法,將思念之情自然表達出來,婉曲而又意蘊深長。
浣溪沙
青杏園林煮酒香,佳人初試薄羅裳。柳絲無力燕飛忙。
乍雨乍晴花自落,閑愁閑悶日偏長。為誰消瘦減容光。
春天在一片掛滿綠杏的園林里煮著美酒,美人第一次試著穿上了薄薄的衣裳。柳葉無力地低垂著,燕子也忙忙碌碌地飛著。
這時候的春天,總是一會兒下雨一會兒晴天的,無人問津花開花落。因無聊而生的愁悶,使日子格外漫長。我又為了誰而消瘦,連臉上的光彩都減少了?
【評點】
這是一首傷春的詞。詞人借青杏園把主人公思春、傷春、在寂寞中流連光景的心理感受呈現給讀者。這首詞妙在“青杏”上,詞人借青杏、佳人來傷春,將悲哀凄婉之情娓娓道來,讓人容易接受。
上片描寫了一幅喜人的春景圖,基調輕快喜悅。春天,在滿是綠杏的園林里煮酒,美人褪去厚重的冬裝,穿上了薄薄的衣裳,姿態婀娜。只見柳葉低垂,勤勞的燕子不停地忙碌著。這里描寫的都是春天典型的景物,更能引起人們的共鳴。如果只看上片的內容,會讓人覺得這首詞是在贊美春天的美景。這正是詞人的目的所在。他極力渲染暮春初夏的美景,正是為下面的抒情做鋪墊。
下片詞意一轉,寫春天多雨,讓人愁悶。暮春時節,天氣陰晴不定,忽晴忽雨。這樣的天氣讓人煩悶,簡直度日如年,還有誰會關心在雨中飄零的花朵呢?最后一句點出題旨,說明自己之所以這么愁悶,都是因為心中有情。這兩句極為精妙,不直接抒情,卻提出一個問題:我是為了誰而消瘦呢,竟然臉上都沒有光彩了?上片的喜悅之情與下片的傷感形成強烈的對比,越喜則意味著愈悲,將詞人的悲傷惋惜之情刻畫得入木三分。
本詞語言清新質樸,雖無精雕細琢,卻把惜春傷春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是傷春詞中的上上作。從結構上來看,上下片對仗工整,讀起來朗朗上口,尤其是最后一句“為誰消瘦減容光”,與柳永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有異曲同工之妙,為經典傳世名句。在寫作手法上,詞人使用白描的手法,寥寥數筆就勾勒出了一幅美麗的暮春圖,然后又用輕柔的敘述語調來抒寫內心的感傷之情,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木蘭花
綠楊芳草長亭路,年少拋人容易去。樓頭殘夢五更鐘,花底離愁三月雨。
無情不似多情苦,一寸還成千萬縷。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
在綠楊逶迤芳草萋萋的長亭路邊,情郎哥竟輕易地離開我遠去。樓頭的五更鐘聲敲醒我的殘夢,離愁就像枝下落英暮春細雨。
無情之人不像我多情人這般愁苦,寸心紛亂如同柳條千絲萬縷。天涯地角也有到頭的時候,只有相思之情沒有窮絕處。
【評點】
本篇為一首閨怨詞,寫女子的離愁別恨和相思深情。詞具體描寫和渲染女子被拋棄以后經常魂牽夢繞輾轉不眠、像三月細雨那樣綿綿不盡的離愁,又直抒心中永無窮盡的相思苦情。
上片“綠楊芳草長亭路”開篇寫景,點出兩人分別的時間是芳草萋萋的春天,地點是長亭路邊;“年少拋人容易去”此句以思婦的口氣說出:臨行之際,情郎哥竟輕易地離開我遠去。“年少”此處指的是女子所愛戀之人,詞中雖未說出女子的反應,但從語氣可以看出,女子定是淚眼相看,無語凝咽,故才會埋怨情郎的絕情。“樓頭殘夢五更鐘,花底離愁三月雨”生動地描述出思婦的思念之意,反襯出“拋人去”者的薄情寡意。深夜中,女子輾轉反側,很久之后才入眠,卻很快被五更鐘聲敲醒殘夢,于是又開始思念;窗外細雨淅淅瀝瀝下個不停,花瓣隨之紛紛落下,正如她心中的離愁。“殘夢”和“落花”相互對仗照應,婉轉地抒發了女子思念情郎的心情,可謂“婉轉纏綿,深情一往,麗而有則,耐人尋味”(陳廷焯《白雨齋詞話》)。
下片將無情和多情,天地盡頭與相思無邊作對比,抒發了女子的多情以及難以言宣的相思之苦。“無情不似多情苦”運用了反語的修辭,表面意為無情不像多情人這般愁苦,實則是“多情自古傷離別”之意,褒揚多情的好處,正是因為多情才愁苦;“一寸還成千萬縷”,寫心緒紛亂如同千絲萬縷的柳條。縷縷柳絲,飄綿拂水,最知離別之苦。“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是晏殊詞中的名句,詞人以深切的情感抒發了相思的無限與永恒。天地是有盡頭的,但離別后的相思之情卻綿綿無窮盡。此處詞人運用對比,表現了“多情”者所受的精神折磨,但對那位薄情的年少,卻沒有一絲埋怨,足見其感情的真切與含蓄。
全詞感情真摯,情調凄切,風格婉轉纏綿,耐人尋味。詞人運用了比喻、反語、夸張等表現手法,平添了詞的藝術感染力,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踏莎行
小徑紅稀,芳郊綠遍,高臺樹色陰陰見。春風不解禁楊花,蒙蒙亂撲行人面。
翠葉藏鶯,朱簾隔燕,爐香靜逐游絲轉。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
小路邊的紅花日見稀少,郊野卻被萋萋芳草綠遍,綠樹成蔭高樓臺榭若隱若現。春風不懂得去管束楊花柳絮,讓它們迷迷蒙蒙亂撲人面。
翠綠的樹葉里藏著黃鶯,紅色窗簾把燕子隔在外邊,靜靜的爐香隨著游絲旋轉。醉酒后一場愁夢醒來時,夕陽正斜照著深深的庭院。
【評點】
這首詞描繪的是晚春景象,表達了詞人面對時光匆匆逝去的無奈和哀傷,是一首傷春詞。
詞的上半部分寫郊外的春景。詞人的畫筆從近處到遠處,從低處到高處,層次分明地為我們勾勒了一幅春天的圖景:近處,幽幽小路,點點紅花;遠處,漫漫綠草,茫茫天際;低處,亭臺樓閣并立;高處,排排綠樹幽森。“紅稀”、“綠遍”、“樹色陰陰”,這樣的景色暗示著春已將暮。“春風不解禁楊花,蒙蒙亂撲行人面。”通過飄飛的楊花,更是點明時間和節氣。在這里,肆意飛舞的楊花不再是單純的自然景象,而是飽含了詞人的思想和情感,它們鋪天蓋地,把行人攪擾得不得安寧,讓行人的心中更添憂愁。一方面,詞人是在告訴我們,美好的年華已然過去,為下文作了鋪墊。其實這些景物本是無情的,只是人太多情了,個中凄涼,怎不讓人傷懷?另一方面,詞人又刻意點明楊花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它們無拘無束地漫天飛舞,似乎絲毫不知疲倦。從整體上來看,上片雖然寫的是暮春的景色,但詞人絲毫沒有表現出常見的頹廢情調。
詞的下半部分寫身邊的春景。“翠葉藏鶯,朱簾隔燕,爐香靜逐游絲轉”,由外而內、由遠而近,把田野到庭院的暮春景色勾畫出來。前兩句一外一內,過渡自然妥帖,把上下文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其中“藏”、“隔”兩個字用得尤妙,盡現樹木的茂盛和庭院的幽寂。“爐香”句則把視角轉換到室內。“逐”、“轉”傳神地寫出了爐香繚繞上升的一系列變化,看起來似乎是在描寫動態的景物,其實,詞人正是通過這些動態,來反襯此時屋里的寂靜,同時也是在寫自己的愁悶心情。最后兩句“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宕開一筆,寫自己夢醒酒消的時候,已經是日暮時分了,并由此說明,自己之前所繪之景都是夢境,而這夢境正是由濃濃春愁而引起的,于是詞人不由得發出了寂寥凄涼的感慨。
這首詞清幽委婉,平而不淡,含而不露,意境深遠。
踏莎行
祖席離歌,長亭別宴,香塵已隔猶回面。居人匹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轉。
畫閣魂消,高樓目斷,斜陽只送平波遠。無窮無盡是離愁,天涯地角尋思遍。
餞行酒席上唱完離別的悲歌,亭中散了離別的飲宴,香塵遮住了視線,離人仍頻頻回首。送行人的馬隔著樹林嘶叫,行人的船已隨著江波漸去漸遠。
畫閣上我黯然魂消,上高樓望斷天涯,夕陽下只見江波無邊無垠。世間無窮無盡的是離愁,我的心要飛到天涯地角尋他個遍。
【評點】
本篇白描臨別頻頻回首依依不舍和獨倚高樓望斷天涯的情景,抒寫送別和別后無限思念的深情。
上片寫餞行的情景,表現雙方難舍難分的情意。“祖席離歌,長亭別宴”寫餞別,古人出行前須祭祀路神,故將餞別酒宴稱之為“祖席”;“長亭”是古時送別的地方;“離歌”與“別宴”指的是同一事,“祖席”與“別宴”也是同一個意思,詞人如此重復描寫,是為了渲染分別,突出送別的場面。“香塵已隔猶回面”寫的是兩人剛分別時的情景:落花滿地,連塵土都染上了芬芳的棲息,它遮住了視線,但離人仍頻頻回首。“居人匹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轉”,分別從送行者與遠行者兩方面寫離別:“居人”的馬好像也懂得主人的不舍,隔著樹林仰天嘶叫,行人的船已隨著江波漸去漸遠。“馬嘶”、“棹轉”側面烘托出兩人別情之深。
下片描寫送行者對行者的思念,登樓遠眺,引出無盡的哀愁,表達了纏綿無盡的相思之情。“畫閣魂消,高樓目斷”,“居人”登上畫閣卻黯然魂消,上了高樓望斷天涯,卻看不見“行人”的小船,只看到“斜陽只送平波遠”,離恨之情更增。此兩句與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所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意境相同。“無窮無盡是離愁,天涯地角尋思遍”承接上句的“平波遠”,寫出“居人”的思緒,他站在那里,看著眼前的碧波,油然而生的離愁使他聯想到世間無窮無盡的離愁,于是肆意放縱自己的想象,讓心隨著渺渺平波而去,繞遍天涯地角尋他個遍。“天涯地角”將相思之情抒寫到極致,含蘊無盡,表達出繾綣纏綿的深情。
全詞融情于景,情境如畫,向讀者勾勒出一幅春江送別圖,令人有身臨其境之感,語言含蓄婉轉、平易而意旨深曲。
木蘭花
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信步東城感到風光越來越好,皺紗般的水波上船兒慢搖。條條綠柳在霞光晨霧中輕擺曼舞,粉紅的杏花開滿枝頭春意妖嬈。
長恨人生短暫歡娛太少,怎肯為吝惜千金輕視歡笑?讓我為你舉起酒杯奉勸斜陽,請留下來把晚花照耀。
【評點】
本篇為詞人代表作,亦為宋詞名篇,是當時譽滿詞壇的佳作。詞中描繪了早春絢麗多彩的風光,抒寫詞人傷逝嗟老的情緒和今朝有酒今朝醉、及時行樂的思想。
上片從游湖寫起,謳歌春色,詞人在想象中勾勒出了一幅春意盎然的美麗圖畫:蕩漾在波光粼粼的小溪上,悠哉游哉,目之所見都是清新的綠色,沁人心脾。“縠皺”句將水波擬人化,賦予了水波以無盡的靈性,仿佛是它們面帶微笑,款款迎接游人。“綠楊煙外曉寒輕”把遠處楊柳如煙、似夢似幻的美景勾勒得栩栩如生,描繪了清晨寒氣淡淡、空氣清新的美景。“紅杏”句則通過對盛開著的杏花的著力描繪,渲染出濃濃的春意。詞人極力渲染對春天的喜愛之情,可謂言在此而意在彼,他真正的目的是為下片傷春的情緒做鋪墊。
下片筆鋒一轉,由表達對春天的贊美之情轉而描寫自己對人生苦短的感嘆:既然人生在世匆匆數十載,憂患總是多于歡樂,何不瀟瀟灑灑地做一個享樂者呢?于是引出了“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兩句,抒寫詞人舉杯挽留夕陽,希望它能在花叢間多停留一段時間,以使自己和同游的伙伴得以盡興,不留遺憾。詞人以此作結,表達了自己對美好春光即將逝去的留戀之情。
在語言風格上,整首詞言辭優美,風格新穎,別具一格,韻味十足;在構思上,結構嚴謹,疏放自如,對仗工整,詞藻雖華美但不俗艷,情感雖纏綿但不輕浮,而珍惜美好時光、不要荒廢人生等主題思想也被表達得清晰明了,著實精巧。
此外最值得一提的是,本詞有一句千古名句“紅杏枝頭春意鬧”,王國維稱其“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它把視覺和聽覺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化視覺為聽覺,表現了姹紫嫣紅、蜂蝶爭喧的生意盎然的春色,極為動人。尤其是一個“鬧”字,更是把杏花爭艷斗麗的神態描繪得栩栩如生,淋漓盡致,也將詞人自己對春天的喜愛之情渲染到了極致,其境界之高令人贊嘆,詞人也因此獲得了“紅杏尚書”的雅號。